文|陳玟琪諮商心理師
目前台灣疫情還在悶燒,而今年再面對疫情卻是充滿更多不確定和沉悶感,
該不該讓孩子打疫苗、要打哪個廠牌、該不該讓孩子上學,該不該請防疫假…
美國先前好像已經經歷過一波這樣的考驗,
身為在美國的心理師媽咪,你是怎麼做這些決策跟思考的呢?
台灣的父母們辛苦了:
疫情真的帶給我們好多改變與考驗,打亂了所有人的「日常」。在煩惱各種問題時,想先提醒的是:別忘了好好照顧自己!吃好睡好,適時放手放鬆,家裡亂一點、代辦事項累積多一點也沒關係。(延伸閱讀:「總覺得這陣子小孩更失控了… 」面對環境劇變,請放自己跟孩子一碼吧!)
爸爸媽媽有好的狀態,
才能有清醒的頭腦來思考、
有足夠的耐心來教養陪伴孩子。
跟兩年前沒什麼選擇相比,其實「有選擇」的現在比過去好多了。回想美國疫情剛開始時,因為政府政策及人民習慣的無防備,確診人數天天破萬、死亡人數日日破千,看著持續上升的數字,身為媽媽心中充滿不安與擔憂;再加上對病毒的不了解,疫苗也還沒開發出來,感覺人類對COVID無計可施,只能讓大家盡量待在家以避免與他人接觸,降低感染的可能。於是學校紛紛宣布停課或轉成線上課程,公司改採遠距工作,政府宣布除必要別出門、出門要戴口罩,圖書館、動物園、博物館等都關門,我家附近的公園甚至鞦韆也連鐵鍊整個收走,藍球筐也被從籃球架上移除。當時,真的沒有選擇,就是乖乖待在家。
後來,疫苗研發出來,美國宣布批准成人緊急使用。說實話一則以喜一則以憂,雖然擔心新疫苗對身體是否有不良影響,但也開心看到世界好像可以再次開始轉動了。那究竟要不要打疫苗呢?美國疫苗剛推出時,各種資訊雜亂,身邊朋友意見分歧,感覺無所適從,造成我的焦慮。(延伸閱讀:面對新冠肺炎好焦慮? 請讓我們從理解內在開始。)
幫自己按個暫停鍵
覺察到自己狀態不佳、容易對孩子沒耐心或生氣,同時也從每天三次推翻要不要打疫苗的決定中明顯感覺到自己被多方訊息淹沒了。
身為心理師,認為自己需要做些行動上
具體的改變來幫助心靈的安靜、
情緒的穩定,決定幫自己按個「暫停鍵」。
暫時盡量不要看任何疫情與疫苗相關消息(不主動搜尋、被動看到關鍵字就跳掉),尤其是新聞報導;新聞媒體為追求觀看數,時常反覆報導少數負面的消息,但很少報導多數正面的訊息,製造出放大負面數據之感,心情容易受到影響。(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與疫情共存讓全家都需要適應新節奏,我的心好累。」—讓心理師陪爸媽想想如何喘口氣。)
暫停了三天,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心,
感覺比較有餘裕冷靜思考了,
再重新來搜集資訊。
這次我選擇只找專業的意見,醫生、疫苗研發相關學者的分享,關於打或不打緣由的科學基礎,同時也去搜尋發生嚴重副作用的機率。在掌握數據、能理性思考後,我的結論是:目前看起來各家疫苗都有其安全性與有效性,嚴重副作用的機率有但罕見,相較之下得到COVID重症的機率比較高,所以我選擇打疫苗。廠牌問題,輝瑞跟莫德納有效率差不多,副作用也因人而異,當時我選擇較快較容易預約到的莫德納。
回歸理性,回歸資訊與事實
半年多後,輪到五歲以上的孩子開放打疫苗了,上述的心情歷程又重來一次,差別只是在「暫停重開」後,我選擇多找小兒科相關的醫生學者的意見,想了解疫苗對還在發展中的孩子是否會有特別的影響。我真心覺得孩子要不要打比自己要不要打更難抉擇,就算蒐集了專家說法、數據分析後,仍容易擔憂、有負面思考,甚至覺察到自己出現一些認知偏誤,如:災難化想法,「孩子打疫苗後若有不適反應,他的人生會不會就完了?我的人生也毀了!」(延伸閱讀:面對「未知」的恐懼,爸媽可以怎麼做?從替孩子建立生活常規開始。)
當出現極端誇飾想法時,很重要是回歸理性,回歸搜尋到的資訊,甚至大部分家長的經驗分享:打疫苗可能有輕微副作用,但幾天就過了。
讓自己專注在理性思考,
不要放任自己沈溺在極端的負面想法裡,
越鑽牛角尖越難以脫離。
靜下來,我問我自己想給孩子什麼?最想的當然是「讓孩子遠離一切病痛」,但理性上知道這不可能,就算再怎麼小心防範,世界上就是有意外,就像我沒辦法100%肯定我或孩子走在路上不會跌倒,我只能小心牽著小小孩走路;我沒辦法100%確定我或孩子不會感冒生病,只能好好照顧自己和家人。下篇我將繼續分享更多度過疫情做決定的心理調適過程: 心理師媽咪系列 |「疫情共存爸媽做決定時需要考量好多細節…」—透過心理師的美國經驗幫你遠離焦慮困境(下)
你可能也會想看…
「今年沒有畢業旅行…」—面對疫情起伏,爸媽可以這樣做幫助孩子更安心。
「疫情還沒過去,我卻要生產了…」—別慌,讓助產師告訴妳如何應對!
防疫宅在家,孩子工作兩頭燒爸媽好抓狂?(上)—居家隔離期間爸媽安定自己的9個訣竅
作者介紹
陳玟琪諮商心理師,少年立志想散播歡樂散播愛,因此走上助人行業,尤其喜愛服務兒童與家庭。後隨老公出國深造,有兩個寶貝孩子,現旅居美國加州,透過FB粉絲頁「琪琪心理師在美國的育兒生活筆記」記錄諮商師媽媽在育兒掙扎、文化差異及生活玩樂中的學習感想,期待能交流分享教養撇步給需要的父母,並散播一些正向能量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