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朴美愛
譯 | 邱麟翔
很多父母都覺得,要自在、坦然地談「性」以及思考與性有關的一切,是非常困難的。即便是和孩子相處融洽的父母,也不太敢和孩子談「性」。
因為很多父母小時候也沒接受過全面的性教育,就這樣長大成人了,因此對於如何給予孩子性教育,以及如何對孩子開口、講什麼、怎麼講,根本毫無頭緒。
「性」=與性有關的一切
之所以很多人認為「性」等於性愛(sex),是因為他們從來沒有機會全面理解「性」。拿我自己來說,我小時候接觸的性教育,就只是觀賞過一部「勸人不可墮胎」的影片而已。
很多人從小到大在家、學校或任何地方,都沒什麼機會接受全面的性教育,就這樣長大成人、為人父母了。(延伸閱讀:「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如今面對下一代,我們應該提供適當且足夠的性教育、解答孩子對「性」的疑問,幫助孩子養成健康的性觀念。
如果認為「性」只是性愛(sex),等於是只從性器的角度看待男女。然而,「性」並不只是性行為,還涵蓋了與性有關的一切(sexuality),包含了生活中經常面臨到的各種狀況與概念。
其中,「關係」是最重要的一個層面,例如:何時、何地、與誰建立關係。而建立關係的當下,參與者有何感受,是你情我願還是強行逼迫,會形塑出「性」的各種不同形式和面貌。
例如:避孕、預產期、性幻想、性暴力、同性戀等各種議題,都包含在「性」這個廣泛的概念裡。
對孩子說話進行胎教、孩子出生、孩子從某天開始不再包尿布、不用人陪就能自己上廁所、對男生女生的身體感到好奇、童言童語地說想和爸爸或媽媽結婚、長大後開始為了人際關係和夢想而煩惱……這些都是生活中和「性」有關的議題。
父母應該慣於對生活中無所不在的「性」感到坦然、愉悅和幸福,並且引導孩子、幫助孩子安全地認識「性」的各個面向。
父母愈是自然地將性教育融入日常,孩子就愈安全。
父母和孩子間應該能坦然地談「性」,並且開誠布公地讓孩子知道他的身體未來會產生的變化,以及身體的各項功能。
父母都知道性教育的重要,也希望能坦然地和孩子談「性」,卻會在聽到孩子講出某些詞語時感到尷尬甚至不悅。在發現孩子觀看性愛影像或自慰時予以斥責,煩惱孩子觀察性器是否有問題,或者不願面對現實,認為自己的孩子不會對「性」有這樣的興趣。
孩子觀看性愛影像、自慰、觀察性器,就代表孩子有問題嗎?(延伸閱讀:「小孩好像對自己尿尿的地方很有興趣,該怎麼辦?」—「自主權」和「界限」是性教育重要的基石(上))
不,孩子完全沒有問題。父母將沒有問題的孩子視為有問題,才是問題。這樣的父母,正需要接受性教育。
當今社會裡,「性」大量地被商品化,大眾對「性教育」卻缺乏足夠的共識。
「性別平等和家庭部」選定的「這就是我」系列童書,有助於讓孩童擁抱多元、養成性別敏感度(gender sensitivity),很適合作為性教育教材,卻總有人擔心孩子會因此性早熟而反對。
問題是,孩子不會等到大人都準備好才長大,若孩子的性教育一再延後,孩子可能在那段期間就先接觸到「性」的錯誤知識和觀念。並不是只有大人才接觸得到「性」,要讓孩子養成正確性觀念與態度,就必須能不受年齡拘束、自由自在地一起談「性」。
「性」存在正、反兩面。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性」只是一味反對,認為對「性」感興趣的人都有罪。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性」很容易變成人人羞於啟齒、不願開口談論的話題。
身為父母,必須先肯定人類的「性」是美好的一種特質,先養成良好的性觀念與態度,才能正確傳達給孩子,孩子也才有機會感受到「性」的自然與美好。(延伸閱讀:「別害羞,跟幼兒談性可能比你想的更重要。」—談性不用等,請從小就開始(上))
能對孩子進行性教育的人很多,但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學習對象,也是最了解孩子成長狀況的人,因此可以依據孩子的不同成長階段提供性教育。
這就是為什麼孩子接受性教育前,父母必須先接受全面的性教育。
本文摘自:性教育,教孩子前先教自己:專業講師寫給怕尷尬的父母,健全觀念╳實例示範,讓性教育自然融入親子生活!
作者:朴美愛
出版社:時報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沒關係啦、大方一點!」—MeToo事件後的反思,別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上)
「小孩有耳無嘴、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你說的話,是愛還是傷害?(下)
「你跟孩子過度負荷了嗎?」—當孩子出現這些表現,其實是過度負荷的警訊(上)
作者介紹
朴美愛
因為被兒子問道:「為什麼我的小雞雞長高了?」、「為什麼小雞雞旁邊長出了頭髮?」讓他深刻感受到性教育的必要性,抱著期待兩個兒子能成為擁有正確性觀念的人,成為一名性教育專業講師,至今已超過10年。
於KakaoTalk經營「朴美愛講師性諮詢中心」官方帳號,每個月回答超過100個孩子充滿好奇心的問題,孩子可以隨時提問,而且完全保密。除此之外,也為性暴力被害人提供諮詢與協助,並致力於向所有父母及成年人傳達「性」的意義,希望幫助社會大眾建立對「性」的正確態度,了解人際界線。
資歷:
價值成長研究所所長
韓國性學會會員
韓國性別平等教育振興院預防暴力教育特聘講師
京畿道婦女家庭基金會守護孩子宣傳大使
韓國多所公家機關性相關申訴專家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