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珍娜.蘭斯柏 (Janet Lansbury)
譯 | 愛兒學編輯部
「我會建議父母盡可能不要去介入手足間的紛爭,若手足的年齡差距過大
或是年幼的弟妹有受傷的風險,爸媽就需要多加看管,
但要是事情可以按照孩子自己的方式發展會最好。」
兒童專家瑪德.葛伯鼓勵父母應該接納並試著去理解孩子當下的念頭、保持冷靜以及把長期的教養目標謹記在心,而不是任由這種常見的手足行為引發自己的怒火。
要是他們看得越多、評論得越多,就只會讓事情變得更棘手而已,
因為這會帶給孩子罪惡感。
罪惡感可不是個好嚮導,無論父母怎麼做,
一定會有其中一位孩子認為這並不公平。」
—瑪德.葛伯 (Magda Gerber),
大多數父母的目標之一,就是養育出能與自己和手足擁有良好關係的孩子,若是父母能夠不多加干涉孩子之間的互動並給予更多信任,就極有可能達到這個目標。以下列出四點原因:
1. 拿走手足的玩具是可以理解的事(而且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
站在孩子的立場試想看看,當他們看到父母把注意力轉移到另一位孩子身上時,內心會感到多麼痛苦和害怕,所以他們會拿走手足的玩具是合乎常理的行為。這種感覺迫使孩子不得不藉由支配年幼的弟妹來重獲握有掌控權的感覺,他們會用常見且相對無害的方式,也就是拿走手足手中的玩具,來做到這點。孩子可能會認為,弟妹讓自己每天都覺得那麼難受,從他們手中拿走一兩樣玩具又沒什麼大不了的。
當父母過度反應或是把孩子的行為評斷為「不好的行為」時,只會加深孩子心中害怕和失落的感受,孩子還可能因此做出更多衝動奪取玩具及其他挑戰極限的行為,包括攻擊行為。
凱西的經驗如此深刻
他就幾乎不太會再對弟弟做出挑釁的行為了。
她是如此描述整個過程的:
但除非我有接收到這個訊息才會這麼說(我會試著不去揣摩寶寶的感受!)。
我會試著把音調降到很低且不去評斷孩子的行為,只是「實況轉播」正在發生的事情,三歲的兒子也會聚精會神地聽呢!
在這期間,每當兒子拿走寶寶手中的玩具時,我就在等待自己快要忍不下去的那一刻到來,當我正準備插手干預的時候,兒子卻決定開始把玩具拿給弟弟,他會在寶寶的面前放一大堆玩具!噢!這並不容易,但看到他在開始給予並發現參與其中的喜悅之後,我的心情就很愉快。
在我採用這個方法之前,每次寶寶都會看著我,因為他已經習慣聽到我對哥哥說:「不能拿別人的玩具……請把玩具還回去。」他沒有機會嘗試伸手拿玩具或是體會自己對玩具的感受,諸如此類。到頭來,三歲的兒子一定會試圖傷害寶寶,我認為這是因為他覺得我在袒護弟弟。這種轉變真的很有趣,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我建議凱西稍做調整,爸媽可以針對自己的觀察採取進一步的行動。
當寶寶把手伸出來時,我不會認為他是在表達想把玩具拿回來的意思,我只會說:「我看見你把手伸向哥哥那裡」,或是諸如此類的話。
2. 孩子跟大人對遊戲的認知有所不同
孩子擁有尚未固化的全新觀點,尤其是寶寶,他們對遊戲沒有先入為主的看法,且可能需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才能學會如何成功與其他孩子共處一兩分鐘以上。
爸媽藉由給予孩子試驗的機會、
盡可能信任他們,
以及抵抗過度介入的強烈慾望
來培育這個學習過程。
父母的過度介入只會增加孩子的依賴性並妨礙其自信心的建立。拿走和給予玩具是嬰幼兒選擇一起玩耍最常見的方式,他們真的不太有什麼其他可以參與的方式了!
當我們瞭解這點之後,就不會覺得孩子拿走手足的玩具是一件多麼卑劣和不公平的事。
近期與我通信的一位家長就分享了一個實例:
用這種方式看待試驗性的互動真的很有用,這讓我對他們倆比較放心一點。
大多時候,我一直試圖抑止說出「小心點」及「溫柔一點」的強烈慾望,但單純只是重新定框卻讓我真的能夠輕鬆看待孩子之間的互動,我想我們三個都有感覺到其中的不同。
我某堂課中的一位家長描述自己家中幼兒及九個月大的嬰兒所共同發明的一個遊戲,寶寶會把玩具舉高給姊姊看,然後姊姊會把玩具奪走,接著再還回去。他們會重複玩好幾次,因為寶寶覺得這個遊戲很歡樂,而姊姊也會跟著妹妹一起哈哈大笑。(延伸閱讀:「怎麼引導小小孩發展出處理衝突的能力?」—RIE教養法實戰篇)
3. 陷入困境的兩個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幫忙
父母對孩子最有效的看管方式,就是扮演教練而不是裁判的角色,沒錯,孩子需要父母確保他們的安全並給予溫馨的提示或提醒,好比對孩子說:「嗯……你已經從她的手中拿走許多玩具了……你可以給她其中一兩樣玩具玩嗎?」瑪德.葛伯建議:
不要給孩子傷害彼此的機會,
但也不要總是評斷誰對誰錯,
父母應該當孩子的伙伴
而不是裁判。
若父母介入其中並問孩子:「還有什麼是你本來可以做的?」,就盡可能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試著幫助他們發自內心去採取某個行動,而不是去強迫他們。
4. 當父母停止評斷時,孩子就會開始分享
布列塔妮雅如此描述她的故事:
我三歲的兒子收到一份禮物,那是一輛全新的玩具卡車。事情發生在他收到禮物的第一天,當他離開共享遊戲空間的時候,順手把玩具卡車留在那裡,於是一歲的弟弟就開始玩那個玩具。當三歲的兒子回來看到弟弟正在玩那輛全新的玩具卡車時,就立刻走上前對弟弟說:「我不想要你玩這個玩具。」接著,就從弟弟手中拿走那輛玩具卡車。
我什麼都沒有說、什麼都沒有做,就只是在一旁觀察而已。當小兒子看著哥哥玩那輛玩具卡車的時候,似乎感到有些心煩意亂及不滿(但是,當我發現他們在爭吵的時候只會看著對方,而不是看著我,我就知道我做對了!)。
過沒多久,三歲的兒子就主動把玩具卡車拿給弟弟玩,這全是他自己的主意。(延伸閱讀:有弟妹的孩子比較有同理心?研究發現年幼手足會讓兄姐學會同理)
你可能還會想看…
「要排隊、輪流玩、不可以搶、拿來給我沒收!」—除了把爭吵的孩子拉開,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小孩吵架的處理重點不在一模一樣的公平,而是在親子連結
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