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High媽
編|Leah
很多的教養書,都在談家長要如何戒吼、平靜。
但有時認真想想,這實在是很整人,也很困難。
首先,小孩能讓大人斷線的事情實在太多啦,而且你要怎麼樣在面對情緒刺激源的時候,沒有情緒呢?這未免也太不符合人性了吧!
再說,雖然我們長大的過程,一定會受到原生家庭經驗的影響,但也沒有每件事都一定要回去追溯過去人生創傷、自我探索走一趟內心旅程吧,小人翻倒了水瓶、弄溼了筆電、而你所有的資料沒有備份就眼睜睜看著它全毀的悲劇,不需要有內在的童年陰影我也是會崩潰啊?有很不合理嗎?
最後,人際互動的許多情況實在是太快速跟迫在眉稍了嘛,尤其是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時候,像是孩子在斑馬線上過馬路過到一半,因為聽到你說等一下不能再吃冰棒而路倒的時候,紅綠燈上的紅色小人正激烈奔跑、倒數剩下六秒就要變燈了,你是要怎樣好好講話、慢慢講話?
平靜而維持愛的連結到底是甚麼模樣?
事實上,我想,平靜而維持愛的連結,只是一種偶爾能夠獲致的最理想狀態。
在這樣的狀態下,親子關係不會產生破壞、孩子不會因為感到不安全而情緒更激動、孩子能夠有更多認知運作的能力消化我們所給出的教養訊息…….等等,好處族繁不及備載。
但我卻認為,『成為平靜又維持愛的連結的家長』不應該是一種目的,它應該是一種附帶的結果才是。
平靜而維持愛的連結會有怎麼樣的附帶結果呢?
成為一個父親或是母親,這個新的人生角色,在與孩子互動的經驗中,反覆地練習『傾聽自己、接納自己、照顧自己、愛自己』的附帶結果!
也就是說,
回應自己和照顧自己,
才應該是目的。
成為一個平靜又維持愛的連結的家長,
只是隨之而來的好處。
和平的育兒代表爸媽的眼淚只能往肚裡吞?
這聽起來很抽象,而且很容易讓人誤解,是要家長翹腳育兒不用管小孩的意思嗎?
我讀蘿拉‧馬克罕(Dr. Laura Markham)的『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這本書的時候,在裡頭看到許多有趣而具體的概念。
她從『警報』的角度,來看我們和孩子相處的時候,產生的那些情緒。
比方說,面對孩子的失序行為,如果我們認真去聽自己的情緒是在講什麼,除了最直接的著急跟生氣,也還可能是擔心不大聲說話孩子會學不到教訓、擔心是不是太輕易放過孩子他以後會變壞、擔心自己明明生氣還要假裝冷靜孩子會覺得我們很虛偽…..。比方說,我們的情緒警報響起的時候,心裡也可能是有各式各樣的著急和難堪,像是:
『不!我現在沒時間管這個!
不!你這樣讓我好丟臉,大家都在看!
不!我做錯什麼讓他又這樣鬧情緒?
不!為什麼他這樣對待我!?
不!為什麼你不能照我的話做?
他不尊重我的權威…我必須防患未然。他在操控我!』
引用自『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我曾經聽過一個全職在家一打二的媽媽,在說育兒生活的辛酸時,常常會說:『小孩為什麼要這樣糟蹋我?』
在蘿菈博士的概念裡,這些都是警報。
先安自己的警報,爸媽才能在愛裡做出選擇
我們要為自己做的,是好好聽見自己的警報,回應自己:『沒事了,虛驚一場,這是假警報,並不是真的』、『這不是緊急狀況,不是威脅,我可以處理。』、『表達出感覺是件好事,我不需要急著做些什麼』、『我不要讓事情複雜化,這不是針對我』、『孩子就只是…..而已、他已經盡力了。』
安自己的警報,先讓自己從威脅的感覺裡放鬆下來。
而後,蘿拉博士用各種例子在說,我們在放鬆下來以後,要做出愛的選擇。
『每天盡可能分分秒秒都關照自己,
就像照顧孩子那樣,
同樣看重自己和孩子的需求。』
選擇照顧自己、支持自己、再重來一次,像是在日常生活中養成盡可能隨時關照自己的習慣,像是每次注意到自己不滿或煩躁就停下來問問自己:「現在我最需要什麼來保持平衡狀態?」,然後去滿足自己的需求,像是觀察日常生活中教養的挑戰時刻,找出方法在這些時候幫助自己成長。
選擇記起孩子可愛的地方、
欣賞他,選擇讓我們和孩子的連結裡有愛意、
支持他、不要放棄他,
有機會就讓自己沉浸在
孩子給的那些美麗與喜悅的小時刻。
蘿拉博士提供的各種方法和原則裡,我很喜歡這段話:
『孩子會與父母合作,最深層的理由就是他們愛我們,希望我們開心。』
不論如何,
都要好好保護與孩子之間的親子關係。
這是我們唯一能夠
對孩子產生影響力的媒介。
這是孩子最需要的。
而這份親密關係,讓我們感覺到教養路上所有的犧牲都值得。
重要的也許不是當平靜和溫柔的家長,而是在成為父親或是母親以後,學習愛自己,當一個透過愛來影響孩子的大人。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
- 作者: 蘿拉‧馬克罕(Dr. Laura Markham)
- 譯者: 徐曉珮
- 出版社:心靈工坊
- 特別推薦: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作家
丘彥南/臺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精神科主治醫師
何偉文/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何翩翩/親職教育專家,牧村文教股份有限公司負責人
余琬儒/魚丸醫師.粉專「魚丸醫師的媽媽經」
吳蕙名/親職講師.家庭教育講師.《暴走小孩·淡定父母》作者
孫明儀/社工師.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黃乙白/諮商心理師.粉專「high媽心理師」
黃柏嘉/諮商心理師
楊俐容/親職教育專家.台灣芯福里情緒教育推廣協會創會理事長
作者介紹:
High媽。從空姐變諮商心理師的六年級生,執業十年,加拿大國際情緒取向伴侶治療中心認證治療師,專長婚姻/伴侶治療、LGBTQ議題。兩個小男孩的媽媽,喜歡攝影、旅行,觀察書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