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純媛 諮商心理師
上篇我們討論了幾個讓隔代教養中爸媽、孩子、長輩三方都共好的訣竅「讓阿公阿嬤陪孩子過暑假到底省事還費事?」—心理師建議這樣做,讓隔代教養取得最佳平衡。(上)
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Satir)在《家庭如何塑造人》一書曾說:
「許多大家庭的結合表面上是說為了愛和關心,
私下卻常藉著這種關係來互相控制
或損傷對方而破壞彼此和諧的關係。」
「這正是許多家庭的痛苦癥結所在。而二代之間言而未明的控制和協議,往往讓第三代成為犧牲的代罪羔羊。」如何能解套呢?
薩提爾(Satir)和另一家庭治療先驅米紐慶(Minuchin)都不約而同地提到「家庭規則」的概念,家庭規則即是家中不成文的規定,有關你所感覺、思考、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身體碰觸或用嘴巴嚐的種種,你能夠說些什麼?或是你只能表示「它應該…」甚於「它是…」的一些規定(吳就君譯,1994)。
而「家庭界限」則是指圍繞並存在於
家庭成員與次系統間看不見的線,
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型態型塑出這條線,
這條線也制約著家庭的運轉。
雖然,家庭對我們影響甚深,但好在家庭界限也並非不可變動的,關鍵是你是否願意有破釜沉舟的改變決心?因此,隔離教養的第三個大哉問,其實是夫妻本身。
夫妻需要一起面對隔代教養?怎麼當彼此的神隊友?
1.家庭裡沒有人是局外人。
不管託付的長輩是誰的父母,隔代教養都是需要夫妻共同面對的問題,這是雙方必預要先有、而且要堅持的認知。(延伸閱讀:你也被「照顧者耗竭」壟罩了嗎?—再忙,都要記得保留自己的專屬時間。(上))
2.夫妻關係先穩固,再攜手處理其他問題。
夫妻各自在意的是什麼?雙方能討論目前因隔代教養而衍生的衝突嗎?如果兩個人連討論問題都無法,反映出來的可能會先是夫妻親密關係不夠安全、信任和穩固,在處理隔代教養衝突前,夫妻需要先解決自家的問題。(延伸閱讀:經營幼兒親子關係小秘訣—讓「家」成為真正的避風港!)
3.溝通免不了碰到內心的情緒,練習表達情緒,而不是被情緒表達。
改變需要時間,調整過程順利與否?彼此如何加油打氣、相互體諒?調整效果不佳時,如何做滾動式修正?或者,需要更大的改變?(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有了孩子以後的情人節,其實需要更進階的浪漫。)
這些理性認知的討論很重要,
但能否有實行成效則仰賴情感的支撐。
夫妻雙方若能溝通和理解,形成共識,則進一步思考需不需要跟長輩溝通?長輩是能溝通的人嗎?能溝通,要由誰去溝通、怎麼溝通?溝通多半會引發一些不愉悅的感覺,溝通後要如何潤滑和修復關係?
4.當隔代教養的衝突已經超過關係的負荷,必須學習取捨,在有限中做選擇
很多事情不是努力就有用,
當隔代教養衝突不斷,
有時候必須當機立斷,
減少付出更大的代價。
跳脫眼前的困境,回到原點,或把自己拉到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思考「育兒初衷」、「家庭意義」或「生命價值」等等的問題可能會是有用的。雖然生命有諸多限制,但只要想好需承擔的相應責任,我們仍擁有選擇的自由。
你可能還會想看…
「過年過節,我們家都會…」—建立家庭儀式感,創造關於家的溫馨回憶。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2-5歲的3C使用管理建議
「準備去醫院生產,家中大寶怎麼辦?」—掌握7重點,幫助孩子預備分離、迎接手足。
作者介紹
周純媛諮商心理師。從事諮商工作十餘年,因嚮往自由而選擇自主接案的助人工作者。當了媽媽之後,放飛的靈魂重新回歸家庭,因育兒而再次開啟了愛回內在小孩的工作。目前與好友共同經營「創傷、發展與療癒」粉專,專注於創傷知情的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