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馮絲瓦茲‧多爾多
譯|單俐君
「啊!天哪!怎麼幫孩子安排他的課業啊?
他總是心不在焉;他這樣,她那樣!」
首先來看一封典型的來信。
寫信的是一位母親,
她請教您如何才能讓自己
八歲的兒子明白是時候該對自己負責了。
她還有另外兩個孩子,一個六歲、一個一歲。
她不知道怎樣能夠說服兒子留心。她特別講起兒子最近的壯舉:有天下雨,兒子一出校門就衝回家—他總是沒頭沒腦地猛衝—雨衣就拿在手裡,結果到家時完全淋成了落湯雞。
還有一天,他沒關好書包,結果筆記本、橡皮擦撒了一路。「我丈夫說,應該是我太過於呵護兒子了,所以他不能理解應該要對自己負起責任。或許是吧。可是,就為了讓他主動整理自己的東西、自己洗手等等,我已經跟他戰鬥了兩年。儘管女兒比兒子小兩歲,卻比他有責任感。(延伸閱讀:怎麼養出自動自發、肯負責任的孩子?—15個策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上))
但是,兒子覺得我只要求他,總是盯著他,不去盯別人。」母親還解釋:「這個孩子很聰明,在班上成績總是前幾名。很愛說話,可是哪個孩子不是多話又心不在焉的呢?每當我們跟他提到這些小問題的時候,即使他沒有開口,也似乎可以看出他內心在吶喊:『你們總是拿這些無關緊要的事情來煩我!』」
這封來信的重點是,母親似乎是家裡唯一會教育孩子的人。
只有她在教育這個活潑、好動、八歲大的兒子。丈夫說她太過於呵護孩子了?我猜想,孩子小的時候,他主要是讓妻子照顧小孩,自己卻不太在意孩子。
總之,已經兩年了,她早就可以不用再提醒這個男孩子什麼了。
不用說:「小心!」(也就是不用說:「要按照我教你的方式來做!」),而是可以說:「從現在開始,所有的事情都由你自己搞定,因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如果做不到,你可以向我求助。」
也就是說,應該由孩子來向母親尋求幫助,而不是要母親來盯著孩子做事。如果他毛衣沒穿好、如果他全身濕透了,或者抱怨自己全身濕透了的時候,母親可以回答他:「咦,你不是有雨衣嗎?!可憐的孩子,你沒想到嗎?」這就夠了。
母親不用責備孩子,
他自己已經親身經驗過了。
如果孩子弄丟了書包,
母親對他表示同情就可以。
實際上,在這個孩子遇到類似不愉快的小麻煩時,只要表示同情就夠了。聽說這孩子一不留神,也會打翻盤子。我認為,這位母親總在伸長手臂為兒子料理所有的事情,已經太久了。(延伸閱讀:從挫折的經驗中,和孩子一起發展出接納情緒的勇氣。 (上))
因此,幫助這個孩子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要再提醒他任何事情了。他跟母親講自己做了蠢事時,母親可以回答:「看呀,小的時候我太呵護你了;不過,你自己能做得很好的!」這樣就可以了。如果孩子沒有洗手就上桌吃飯了,母親可以提醒一句:「用髒手吃飯不好,因為你的手摸過好多東西。你看我總是把手洗乾淨才上桌。」
不過,母親千萬不要在吃飯前就命令兒子去洗手。耽誤他五分鐘的時間,飯菜就會涼了嗎?
那有什麼關係呢?!
這位媽媽應該不要再干預孩子了。
現在,如果父親想要介入提醒孩子的話,
也就是我剛才要求母親不要干預的這件事,
母親不要插手,應該信賴丈夫。
如果父親沒有注意到孩子的髒手,就算了!這不是母親的責任。應該讓這個孩子在自己與父親之間權衡該怎麼做,不用母親插手。既然孩子非常聰明伶俐,又很能衝,一切都會完滿解決的。只是母親沒有早一點就讓孩子自己去闖罷了,就是這麼回事。(延伸閱讀:過度保護的現代親子關係—直升機父母需要知道的5大真相)
現在,我們把範圍再擴大一點。您剛才說,許多來信提到孩子不知道如何掌控自己的課業,很會拖延,要不就是從來都寫不完作業,要不就是花了好幾個小時在作業上,最後還是沒能做完功課。
這就只是怎麼安排功課的問題。
孩子要到某個年齡,才會注意到這個問題。
在這之前,我不認為父母能幫上什麼忙。
或許也可以這樣幫忙,
例如準備考試必須複習功課的時候,
父母就可以幫助孩子。
父母可以很早就開始教導孩子如何學習課程:要求孩子高聲朗讀課文。父母可以先示範給孩子看應該怎麼做:大聲朗讀課文,並讓孩子仔細聽好(即便孩子不太專心,他還是看到了父母是怎麼做的),接著父母遮住已經讀過的部分,並試著背出來。如果孩子說:「好了!我背好這一課了!你想不想聽我背一下課文?」父母可以答應,但只限於孩子主動要求的情況下,並且絕對不要要求孩子背誦全文。
最多只對孩子隨機提出一、兩個問題,並且提醒他:「這個問題你原來不知道吧!」如果孩子辯解:「才不是呢,我本來就知道了!」父母可以回答:「雖然你知道,可是卻答錯了。」這樣就行了。
反之,如果孩子回答對了,就可以說:「你看,這個問題你已經知道了,希望剩下的問題你也知道。」
不要纏著孩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要他回答,免得讓孩子反感。
本文摘自《愛孩子本來的樣子:讓法國教養專家刷新你的育兒視角》
你可能還會想看…
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上)
「我不要去上學…」—想降低分離焦慮,爸媽可以這樣做讓孩子感覺安心(上)
作者介紹
馮絲瓦茲‧多爾多(Françoise Dolto, 1908-1988)法國著名的小兒科醫生、兒童精神分析學家、親子教養專家。1908年11月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一個信仰天主教的保守富裕家庭,十六歲時不顧母親反對毅然參加高中會考繼續學業,進入醫學院成為兒科醫生後,又因緣際會投身兒童精神分析,與拉岡等人共同建立了巴黎佛洛伊德學派,將精神分析引入醫學和兒科學領域。
與同時代的兒童精神分析師梅蘭妮‧克萊恩相比,多爾多進一步將精神分析擴展至胎兒期。她將胎兒視為一個完整的語言主體,認為胎兒即具有交流的欲望和表達的能力,並堅持應與他們平等地對話交流。同時,她也十分重視對女性性欲問題的研究,不僅細緻探討了女孩在前伊底帕斯期的心理狀況,還十分強調作為規範者的母親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