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薏婷 諮商心理師
編|王姿雅
「不要再搶玩具了!但我該怎麼教?」—在體驗中陪孩子學習物權與界線(上)
怎麼教孩子「物權」的概念?
「物權」就是「知道這個物品是誰的」,能夠區分「我的、你的、別人的」。如果是「我的」,那要經過我的同意,別人才能拿。
這其實也跟「身體自主權」類似:我的身體我做主,別人要碰我、抱我,要先徵求我的同意。
如果我不想被碰觸,別人也要尊重我的意願。
練習的時機與方法:
當別人想拿你家孩子的玩具時:
家長可以幫忙對對方說:「這是OO的,你可以問他可不可以借你。」如果孩子不想借,那也要尊重他的決定——並做好心理準備,陪伴對方孩子面對被拒絕後的情緒爆炸。(延伸閱讀:「沒關係啦、大方一點!」—MeToo事件後的反思,別在不知不覺中抹煞了孩子的身體自主權(上))
當孩子想搶別人的玩具時:
可以先說:「XX還在玩喔,你要等他玩完嗎?」
如果孩子已經伸手想搶,記得不要直接抓住他的手(這會給孩子一種強烈制止的感覺,他的內在衝動反而會更劇烈),而是用手擋住,幫另一個孩子守住他的玩具。
當然,也請做好心理準備,面對你的孩子被拒絕後的情緒爆炸。
當孩子想玩大人的東西時:
比如孩子很想玩你的鑰匙(清清脆脆的聲音,多好玩!而且,那是他製造出來的聲音,多有成就感!)你可以說:「這是媽媽的鑰匙,等一下要開門用,不能借你玩喔。」(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當孩子想帶走親子館的玩具時:
「這個玩具真的很好玩對不對?但這是親子館的玩具,是老師買來讓大家一起玩的,所以不能帶回家。」
這些日常時刻,都是物權概念的練習場。
想增進孩子的社交力?「體感」經驗比講道理更有效
在親子館裡,常看到家長在孩子搶玩具時立刻介入:「不能搶!先給弟弟玩好不好?」雖然衝突被擋下來了,但也讓孩子錯失了練習社交的機會。(延伸閱讀:當兩個小孩都想搶同個玩具時,爸媽減少介入反而有助孩子發展互動能力)
與其一直碎碎念,不如讓孩子親身感受一次:「他搶玩具後,對方尖叫、生氣了」,再幫他回顧剛剛的經驗:「你剛剛想拿他的玩具,可是他不想給你,所以他大叫對不對?」
透過這樣的語言引導,孩子才能慢慢拼湊出人際互動中的因果關係。
真正的分享,是來自安全感,不是被強迫
如果大人急著要求孩子分享,孩子可能會表面上妥協,但心裡其實在忍耐、在計算:「什麼時候可以拿回來?」這樣的分享,既不真誠,也不舒服。
當孩子內心足夠安全,知道「我的東西不會被隨便拿走」,他才有餘裕去感受:「我想不想分給別人一點點?」
孩子不會永遠不分享,但就像果實成熟要時間,我們也要耐心等待。(延伸閱讀:「你玩具要跟人家輪流玩啊!」—怎麼讓孩子體驗到有安全感、自發的分享?(上))
你會發現,有一天,孩子突然把手上的玩具遞給另一個孩子,你也說不上為什麼,他就是願意了。
把協調的主動權,交還給孩子
年紀大一點的孩子,常常能自己想出協調的方法:
「我借你這個,那你借我那個,我們交換玩好不好?」
「我只想吃一顆葡萄,一顆就好,不會要更多,可以嗎?」
也可以在事後陪孩子回顧、練習社交技巧:
「你剛剛借玩具給他耶,是因為你也想玩他的玩具嗎?那下次你想玩別人的東西,是不是也可以問問對方要不要交換?」
孩子真的有潛力,只要我們願意放慢腳步、不急著幫他處理掉衝突,給他一點空間練習,他就會發展出屬於自己的社交策略。(延伸閱讀:「我擔心孩子不會處理衝突容易被排擠!」—當大人不再急著介入,小孩才能透過經驗學習)
結語
搶玩具,從來不是壞事。那是孩子想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
我們要做的,不是制止,而是陪伴——教他什麼是物權、什麼是尊重、什麼是界線。
也陪他經歷拒絕、失落與等待,然後,你就能看著他慢慢長成有自信、有主見的美好模樣。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同學都不想跟我講話怎麼辦?」—教孩子成為表達高手的對話技巧(上)
「左耳進、右耳出」是不夠專注嗎?—兒童腦神經學博士:孩子聽覺記憶比較弱
作者介紹
趙薏婷諮商心理師,也是一位高敏兒的母親。由於孩子的狀況不斷打破我對「完美母親」的想像,迫使我去認識一個殘酷的事實:「你以前沒被善待,你就很難善待自己的孩子。」育兒會不斷喚醒自己的早年經驗,母親的「心」得要重新被養大,才有能力好好養自己的孩子。我在心理治療和共學團裡重新養了自己的心,才很幸運地能看見孩子真正的樣子。在跟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中,我也發現孩子要的不是一個「完美母親」,而是一個會笑也會生氣、會努力也會犯錯、同時善待自己和孩子的「真實母親」。如今,我將十多年來在心理助人工作中的學習及育兒血淚經驗,化作陪伴父母的資源,提供「精神分析取向的父母諮詢」與「嬰幼兒心智狀態評估」,陪伴你一起看見育兒的盲點,深入理解你自己與孩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