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可廷諮商心理師
也可以從宏觀的角度,系統性的理解家庭運作如何影響到孩子,
並幫助家庭系統在更有覺察的狀態下調整。
當家無法順利運作時,焦點不應僅放在某個人的行為,
應該全面地探討整個家庭中發生了什麼。
孩子的某些外顯行為,往往是在傳遞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訊息,是家庭中一個重要的警訊。若嘗試以這樣的系統觀點去理解,讓家庭系統中的不同齒輪與螺絲相互微調,會讓本來難以鬆動的困境多了些小路徑可以嘗試前進。
在心理學的家庭治療領域,莫瑞.包溫醫師(Murray Bowen, M.D.)提出了家庭系統理論(family systems theory),強調如何發展思考的歷程,比起單純關注個人的想法內容,更應關注該想法的形成歷程。例如,當孩子突然不想上學或展現與平時不同的行為時,除了關注孩子表達了什麼,更應將注意力放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和近期可能發生的變化。
父母可以問自己:「孩子不想上學,這背後可能反映出家庭中什麼樣的動態變化?」這樣的態度更凸顯家庭的連結與一起承擔與思索的立場,而非歸咎於個體問題。
Bowen 注重由各成員彼此連結的「系統」,這個系統會影響每個人的心理健康,特別是孩子的成長和情緒發展。在其家庭理論系統中提出了八大概念:核心家庭情緒系統、自我分化量尺、三角關係、情緒切割、家庭投射歷程、多世代傳遞歷程、手足位置、社會情緒歷程。以下將會聚焦於「自我分化」、「三角關係」、「情緒分化」與「家庭情緒投射」,如何在教養過程中協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發展。
既然家為一個系統,系統之間的連結至關重要,那身為父母的我們需要先覺察一下自己的分化程度,這樣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麼樣的位置,能如何與孩子一起成長。
1.從小培養不受情緒勒索的孩子,建立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是指
個體能區分自身經驗中的理性過程與情感過程,
並能選擇由何者來主導之程度。
分化程度是呈現光譜的狀態,兩端為低度自我分化及高度自我分化(或是分化較完全)。
若分化相對較低的父母,
容易把自身焦慮與情緒
或是未完成的期待投射到孩子身上
而不自覺。
這是我們可以從自己的原生家庭與伴侶關係來反思。例如,某些人在過往成長記憶中,可能會發現家庭中的情緒張力經常互相感染,難以獨立處理自己的情感需求。這種經歷若未經處理,可能會延續至自己與孩子的互動中,使孩子承擔過多的情緒壓力,甚至模糊了自身與他人的界限。(延伸閱讀:從小培養「樂觀」、「有自信」的特質就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專家指出人對自我的觀感從5歲就開始成形。)
父母可以問自己:「從小是否處在家人之間的事情或情緒好像常常都黏在一起,一人有情緒常常搞得家裡烏煙瘴氣,也無法讓自己可以脫離這樣的氣氛,更無法好好的做自己的事。」
你是否常常無法自己判斷與決定事情,但詢問朋友的建議時,又會增加自己的顧慮與擔心,搞得自己很難做決定。或在聽朋友訴苦時,總擔心自己沒能幫上忙,或常常感受到他人的事都放在自己心上煩惱。」
自我分化程度低的人常在
自我與他者之間缺乏清晰的界限,
容易陷入「融合」的狀態,
無法明確辨別自己的需求與他人的需求。
特別是在面對壓力或衝突時,他們傾向於吸納他人的情緒與想法,並誤以為這些感受或決定是出自自身。同時也往往渴望從群體中獲得認同與愛,但也因此容易過度依賴他人,而迷失於他人的期待與情緒之中,難以保持自我獨立性。(延伸閱讀:「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掌握4點要訣,養出健康快樂又有安全感的孩子。)
相對而言,
自我分化良好的人能在情緒與關係中維持清晰的界限。
他們不會輕易被他人的情緒所擾動,
較能辨別哪些情緒源他人或外在環境,
哪些是自己內在的真實感受,
而能夠為自己做出更獨立且適切的選擇,
不被他人的期待或壓力牽著走。
對孩子來說,低自我分化可能讓他們在團體中難以保有自己的立場。他們在壓力下容易模糊界限,無法清楚區分哪些是來自自己的需求,哪些是父母或他人的期待或影響。這種模糊的邊界不僅使孩子承受更多來自他人的壓力,也讓他們難以發展出穩定的自我認同。(延伸閱讀:「好好喔,我也想要!」—陪孩子解讀嫉妒羨慕,建立安穩自信。)
例如:某次孩子放學回家臉臭,突然一直吵著要去公園,不要直接回家。一問之下,一整天都因為全班被老師罵,然後氣氛很糟,即便下課想出去玩,但不太敢,所以中堂下課時沒能玩到。這時孩子可能因班級氣氛的緊張而影響自己的情緒,無法專注於個人需求。父母可以嘗試先詢問「孩子的情緒被什麼籠罩,這感覺像什麼?」再來父母可以協孩子先替他們把情緒分辨出來,「所以你感受到全班被老師罵的難過,班上氣氛不好,你被影響了,讓你沒辦法下課好好玩」;最後再來一起想辦法可以怎麼在這樣的狀態下做出自己想要的選擇。
為幫助孩子提升自我分化,
父母需要練習「不急於解決」,
而是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去辨識情緒和作出決策。
當孩子在選擇面前感到猶豫時,父母可以陪伴他討論各種選擇的優缺點,但最後的決定應由孩子自己做出,這不僅讓孩子在面對未來的選擇時更加有信心,也為他們帶來學習承擔後果的成長機會。
你可能還會想看…
「是孩子的行為問題,還是家庭在呼救?」—用Bowen家庭系統觀點解讀孩子的內在訊息(下)
當個好爸爸大不易?—參與投入、齊心合作,你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後盾(上)
作者介紹
方可廷諮商心理師,一個不斷想從限制中找自由的人兒。身兼美語老師與諮商師,在教育與諮商的路上,想給孩子更多的彈性與自主,讓他們除了學習之外更是培養自我價值與創造力。從醫院實習、在校輔導、社福機構到精神科診所的經驗中,深刻感受到我們都在衝突與矛盾中渴望被理解。願為心靈留一隅空間,好好被聽,好好訴說。讓文字成為青鳥,傳遞滋養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