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
當個好爸爸大不易?—參與投入、齊心合作,你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後盾(上)
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腳色極其重要,參與不足、過度權威或父母間合作不良,常是引發孩子情緒行為背後的重要因素。
臨床上常見的兒童疾患,排除掉先天原因之後,
很多心理因素都與家庭關係息息相關,
如母親的過度控制和缺乏界線,
或父親的過度嚴厲或缺席,
都會影響孩童的心理健康發展。
而身為父親,在家庭中常會擔任支撐經濟與規則建立的角色,如何與母親角色互補互助,就成為需要時刻留意與思考的議題。(延伸閱讀:新手爸爸,你知道自己對小孩有多重要嗎?在兒童依附關係裡爸爸是關鍵要角!)
溝通和維持合作
與妻子的持續溝通和維持合作,會是婚後與生育子女後的首要目標,但知易行難,要試著聽取對方的意見和想法、討論後得出共識,是很多人經常卡關的地方。價值觀與教養觀念差異常無關對錯,而是來自彼此不同的家庭教育和成長背景,一方可能來自有嚴格紀律的家庭,一方則來自放任自主性高的家庭,有些人經歷過嚴格的體罰之後,會認為那就是讓孩子聽話的唯一路徑,有些人則暗自發誓絕對不要執行打罵教育。(延伸閱讀:「我也是當了爸爸之後,才開始學習如何當爸爸的。」—生產隊友的醞釀(上))
但一味地遵循或反對就缺少思考,若能先放下原本的執著,思考過去父母的教養方式如何影響自己,思考兒女的個性特質是否適合當前的教養方式,思考不同教養方式帶來的優缺點,截長補短並取得共識,則能取得較高的一致和和諧性,孩子一方面會感受到父母穩固的想法,畫下的界線會更加清楚,
減少孩子在兩方的共識不清下鑽漏洞的可能;
而在父母合作的過程中,孩子也能從身教中學習,
當意見不同的兩個人碰在一起,也仍有合作的可能性。
養兒育女確實辛苦,需時常留意自身的情緒狀態,能有人可以分擔討論,或尋求專業的協助,都不是「丟臉」或「軟弱」的展現,而是更理解自己的需要,而能夠更真實的面對。過往「男兒有淚不輕彈」、「有情緒就是因為想太多」的觀念已過時,情緒是我們理解自己的指標,藉由情緒,我們可以得知自己的想法和內在動機,也可以知道過往經驗如何影響現在的反應;而能夠且願意覺察情緒,才能讓我們築出理解自己的步道。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從伴侶變成新手爸媽,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爸爸篇)
男性也可以是細膩、柔軟且有很多感覺的,但社會賦予的男性角色任務、過往展現情緒的負向經驗常讓這些面向被壓抑,擔任爸爸的角色變得必須「堅強」或「勇敢」,情緒積累下變得不堪負荷,且不願求助,但卻忽略了這些都是人性的展現。
父親是家庭中穩固的支柱,不可或缺的角色,
因著父親,母親才有傾訴的對象,因著父親,
孩子也才有明確的界線;
經營婚姻和育兒都不容易,但也仍有充驚喜和豐富生命經驗的時刻,願天下父親都能享受身在父職的喜悅和挑戰。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男人變成爸爸。—心理師建議:「跳脫必須完美的框架,才能從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上)
心理師陪你看「零到一歲」| Ep01.愛—育兒這件事會怎麼影響你跟寶寶的大腦?
心理師媽咪系列|「就是妳這樣寵孩子!不想管你們了!」—幫助爸爸解鎖擁抱脆弱的自由,才能回到合作的親職角色。
作者介紹
吳子丰臨床心理師,現職臺北榮總精神部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