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約書亞‧克里希(Joshua A. Krisch)
譯 | 彤勳
原文發表於Fatherly.com,愛兒學擁有翻譯許可,請勿轉載。
在我們深入探討盡責的爸爸對小孩有哪些正面影響,以及不盡責的爸爸如何傷害他們的孩子之前,很重要的一點是強調一個投入、積極、盡責的爸爸的表現。當爸爸與他們孩子同住並且撥時間參加重要活動,遠比缺席的爸爸更可能形成正面影響。
對於和孩子分居的爸爸來說,投入親子互動的選擇有限,瑪西‧卡爾森告訴Fatherly雜誌:「即使你人不在身邊,也要寫信、打電話,讓孩子知道爸爸在乎,想要參與而且真的參與,真的很重要,」,卡森教授是任職於威斯康辛大學的社會學家。假如你連這一點都做不到,花錢表達愛倒也不是什麼壞事,「有無數的證據顯示,給予孩子經濟支持對他們的表現是好的」她說:「如果爸爸可以在經濟上供應他們的孩子,關係會很長遠。」
爸爸陪伴孩子時的態度跟品質,才是提升小孩智力表現的關鍵
不過只是因為你人在,不表示你就可以不求長進,寄望坐在孩子身邊他們的IQ就會自動提升,或者高風險性行為就會自動免疫。「親子互動的量不見得對孩子有幫助,前提是如果你能給予更優質而專注的教養,對孩子未來的成就確實有正面相關」卡爾森說。,溫暖也是一個關鍵因素,花大量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卻表現出冷淡或挖苦,可能只會造成反效果。
丹妮爾‧德皮歐德皮歐是猶他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她指出「劣質的爸爸角色可能包括對孩子冷淡的態度、羞辱他們,或者做出與陪伴、專注的爸爸形象格格不入的脫序行為」(延伸閱讀:爸爸對小孩有多重要?在兒童依附關係裡爸爸是關鍵要角!)
為什麼嬰幼兒需要一個爸爸?
爸爸的陪伴對小孩的認知發展很重要
我是一個比較傾向科學探索的人,我努力不對我自己的小小孩能理解什麼抱持不切實際的想像,我必須傷心地承認,我出公差不在時,我知道他可能不太想我,我知道我在的時候他看起來很快樂,和他看到小狗、蘋果和米餅時很快樂沒什麼兩樣,這對我來說很沒有成就感,而我不是唯一如此的爸爸。
似乎有某種原因讓爸爸們常常會懷疑,為什麼他們要那麼大費周張地投入時間、精力在小小孩身上,過兩年他們就覺得可有可無或根本不記得。(延伸閱讀:「我要當爸爸啦!」- 給新手爸爸的良心建議)
然而,前面提到許多情緒、
社交及行為上的助益,
是與童年早期有爸爸的形象相關。
德皮歐書中引述一份1991年的研究發現,一個月大時有爸爸陪伴的幼兒在一歲時會達到較高的認知分數;一出生就有爸爸扮演積極角色的早產兒,同樣在36個月大時達到較高的分數。另外一份研究發現,幼兒9個月大時與爸爸遊戲,同樣也有這樣的優勢。
一歲當嬰兒過度到幼兒時,
「爸爸效應」變得更為顯著,
研究指出爸爸參與在每天日常作息
像一起晚餐、後院玩耍,
而不是昂貴但一次性的旅遊,
幼兒更能從中受益。
爸爸似乎可以貢獻一種獨特的才能,至少一份的研究指出,爸爸在教孩子游泳上比母親擅長,因為他們較不會過度保護,並且比較可以讓他們的孩子挑戰深水區或游離開他們身邊。
爸爸為什麼對兒子來說那麼重要?
我們都聽過這樣指證歷歷的說詞,就是兒子特別需要爸爸。
保羅‧雷伯恩描述科學家觀察到,美國與挪威男童的爸爸在他們幼年時離家去參加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他們長大在建立人際關係上產生問題;雷伯恩書中引述類似的研究顯示,長大過程中缺乏爸爸或爸爸疏離的兒子在學齡前可能較不受歡迎。大致上研究主張,男孩在發展社交技巧時,比起其他人他們更依賴爸爸的榜樣;並且一份涵蓋將近9,000名大人的大型研究也證實,爸爸過世對兒子的衝擊遠大過女兒,會導致與父母婚姻絕裂後造成的健康問題相同。
換句話說,孩子即便是小小孩都需要爸爸,即使傳統觀念及其所隱含的性別偏見不以為然。
當然,女兒也需要爸爸,但原因卻不盡相同。(延伸閱讀:新手爸爸攻略(下)-爸爸對女兒的親密關係影響原來這麼大!)
你可能還會想看…
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讓你一次看懂的新生兒表情包!
作者介紹
約書亞‧克里希(Joshua A. Krisch)是Fatherly網站的專欄作家,同時擁有喬希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的生物學博士以及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衛生科學碩士學位。由於工作的關係,他經常受到科學和醫學的啟發。 在寫作跟研究之餘,約書亞‧克里希會喜歡閱讀科幻小說,搭配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