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韓成範
譯|鄭筱穎
寫作時,放下所有的一切吧!想要如實地表達出自己內在的感受,
就從簡單的字句開始寫起。
—娜塔莉.高柏(Natalie Goldberg)
細細覺察那些讓我們不舒服的情緒,並試著和情緒對話,往往就能讓情緒平復下來。
哈佛大學吉爾.泰勒(Jill Taylor)博士曾說過,負面想法或負面情緒的自然壽命只有短短九十秒,只要靜下心來好好觀察,就跟哄小孩一樣,情緒很快就會煙消雲散。
沒錯,當不舒服的情緒出現時,像拿著放大鏡一樣仔細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試著好好安撫情緒,通常憤怒、憂鬱、恐懼這些情緒就會像雪一樣融化消失不見。不過,有時無論再怎麼觀察和安撫,依舊無法平復情緒。往往是因為遇到棘手問題,像是和朋友鬧得不愉快、被上司責備、和家人吵架等。在這樣的狀況下,不舒服的情緒會持續很久,負面情緒的蔓延意味著正常生活受到巨大威脅。(延伸閱讀:你也被「照顧者耗竭」壟罩了嗎?—再忙,都要記得保留自己的專屬時間。(上))
練習寫封信給情緒
此時,怎麼做會比較好?可以嘗試練習寫信。當情緒激動時,不妨寫封信吧!寫信具有神奇的療癒效果,同樣的內容比起用言語表達,用文字表達會更貼切,因為可以用確切的詞語,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情緒高漲時,透過文字書寫,能更了解自己為什麼會心裡不舒服?是不是誤會了什麼?需要擔心的是什麼?不需要擔心的是什麼?隨著腦袋的思緒越來越清晰,不舒服的情緒自然也會跟著消失。寫信時會強化理性腦的功能,減緩情緒腦觸發激烈情緒的反應,讓理性腦得以發揮作用。(延伸閱讀:「怎麼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當爸媽這樣做,就是孩子最有效的示範)
每當情緒激動時,我也會拿起手機打開記事本開始寫信。我把這件事稱為「寫給負面情緒的情書」,我會和負面情緒分享我的感受,表達我對它們的感謝,或寫出我想對它們說的話。有時只寫一兩行,多則三到四行,偶爾也會寫一封長信。例如,和朋友鬧得不愉快時,可以這樣寫:「朋友開口跟我借錢,我應該怎麼做才好?」、「我看不慣○○的行為,要繼續跟他往來嗎?」
你今天又來找我啦,這麼想我嗎?吼~拜託不要這麼常來找我啦!
你每次來找我,我都很難過、很痛苦耶!我跟你說喔!
○○的行為越來越討人厭了,你覺得我應該怎麼做才好?
接著,情緒也會像這樣回信給你。
我也不想來找你好嗎?還不是你沒事老呼喚我,我出現時痛苦的會是你,
稍微把心胸放大一點啦!你不是因為○○今天做了什麼才會這麼不開心,
而是長久以來對他累積的不滿,要討厭就討厭吧!不過只可以討厭一下下喔!
情書不只收到的人開心,寫信的人也會很開心。同樣地,當我們寫信給負面情緒時,不舒服的情緒也會跟著消失。在寫信的過程中,憤怒、厭惡、難過這些情緒會轉移到其他地方,最後只會覺得心裡過意不去。因為討厭而感到過意不去,因為生氣而感到過意不去。當理性腦開始試著安慰情緒腦時,情緒腦會出現體諒、感恩、希望等正向情緒。當心情愉悅時,身體會產生新的能量,原本疲憊的身心,也會突然變得輕鬆許多。
但不能只寫信給負面情緒。當身心疲憊時,更需要寫信給正向情緒。(延伸閱讀:「被瑣事塞滿的生活誰能不崩潰?」—其實情緒不是問題,重要的是面對情緒的行為)這樣一來,希望、勇氣和信任等正向情緒也會出現,藉此獲得力量。寫信給特定某一種情緒時,效果會更好。
給勇氣:
我今天特別需要你的幫忙,
不好意思老是呼喚你,
我為了寫作,從清晨就一直待在咖啡廳,
但就只是呆坐著,什麼也寫不出來,我該怎麼辦才好?
是要乾脆收拾東西回家算了?還是繼續再堅持一下?
希望勇氣你能給我力量,讓我釐清想法,好好靜下心來寫作。
情緒也需要鎮痛劑
當我們明確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痛苦時,
從那一刻起,痛苦就停止了。
—巴魯赫.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當開始練習寫信給情緒時,有趣的事情發生了。我們會很希望不舒服的情緒趕快出現,因為很想好好觀察這些情緒的流動,但越是這樣,不舒服的情緒越不容易出現。這是為什麼?相信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看完恐怖片後,腦海中一直浮現電影中驚悚的畫面,躺在床上越是想忘掉,畫面越是清晰;下定決心要減肥時,就連平常不大愛吃的食物,也會變得特別想吃。當我們越是刻意壓抑某個想法,反而會產生反效果。(延伸閱讀:「當我不再快樂,孩子也失去了笑容」—我如何幫自己跟孩子重拾快樂(上))
壓抑反而會造成情緒的反撲
同樣地,越是壓抑負面情緒,情緒會變得更強烈;但當我們試著接納負面情緒時,負面情緒反而不容易出現。「啊!我現在正在生氣,必須要好好覺察才行。」開始有這樣的想法後,憤怒莫名就消失了。反之,如果一直抱著:「煩死了,我到底要憂鬱到什麼時候?」反而會變得更憂鬱。
按照社會科學家的說法,
越禁止某些行為時,人的內心會越抗拒。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把情緒貼上負面標籤,越是壓抑負面情緒,越容易產生負面情緒。應該要試著安撫情緒、用放大鏡觀察情緒、寫信給情緒,就連不舒服的情緒,也當成家人一樣接納它們。想要讓父母和孩子的情緒溫度降溫,關鍵在於必須從情緒的視角出發,順應情緒的流動。
本文摘自:父母的情緒,孩子都知道:與孩子一同練習調節情緒溫度,爸媽不失控,孩子才能做情緒的主人
你可能也會想看…
「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作者介紹
韓成範畢業於國立光州教育大學,並取得高麗大學教育研究所社會教育系碩士學位。之後,在位於全羅南道長興郡的一所小學任教。擔任教職第二年起,開始著手撰寫地方教科書,參與多項教材編撰工作。於1998年成立《兒童創意開發研究協會》,除了撰寫《邁向創造力》外,更執筆撰寫許多創意教育相關資料。在教育部舉辦的創意暨品格教學研究會活動中,曾榮獲全國優等獎(2011年)及教育部長獎(2014年)。
舉辦創意相關課程時,對研究「人類的大腦」產生興趣,正式投入腦科學領域學習,遂將《兒童創意開發研究協會》更名為《大腦創意研究協會》,經營逾二十年。2012年至2014年擔任教育部百大教育課程評審委員,並在濟州島耽羅敎育院、慶尚南道教育研修院、釜山廣域市教育廳、全南教育研修院等地,舉辦創意開發、未來核心能力、自尊感教育、情感教育等相關講座,持續二十多年不間斷。目前在光州月季國小擔任校長,以「樂在學習」為教育目標,教育無數莘莘學子。月季國小並於2016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藝術教育優等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