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湯姆老師
譯\Cindy
編\馮彥翔
我們常問孩子蠢問題嗎?
有人說世界上沒有蠢問題,但我不這麼認為。當大人和小孩在一起時,我們幾乎每次都會聽到蠢問題。
舉例來說,有個孩子在畫架上作畫,探索各種顏色、形狀和動作,試著用筆刷、紙張和顏料。這時,有個站在他身後的大人指著某個顏色並問到:「那是什麼顏色?」
這就是個蠢問題。
再舉一個例子,有個孩子在玩彈珠,探索著重力、物體的運動及動量。這時,有個大人拿起一把彈珠並問到:「我有幾顆彈珠?」
這可能會干擾有意義的深度學習?
大人其實早就知道答案,孩子可能也是,在這種情況下,大人就是在干擾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因為孩子要為了回答平庸的問題而分心。孩子也有可能並不知道答案,這時大人就是在干擾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深度學習,因為孩子要為了玩這種猜謎遊戲而分心。
這些蠢問題會讓原本在自己世界中探索的孩子(這才是他們該做的事)瞬間變成應試者,他們被迫要回答他人的問題,而不是找出自己問題的答案。
若在那種情況下,孩子有必要知道那些顏色和數字,(其實可能也不是那麼必要),我們只要做出合理的行為,告訴他「那是紅色」或「我有三顆彈珠」就好。如果你提起的那些資訊對孩子來說是他已經知道的,(這非常有可能),那他可以選擇不搭理你,因為他們正忙著學習。若孩子原本不知道,現在你指給他看後他知道了,因為他本來就是在情境中自我學習。
在現今鼓吹大量考試、測驗的教育風氣下,這大概是我們對孩子最大的冒犯。孩子本該成為自我激勵的科學家,用自己的方式探索世界、解決問題,但我們卻讓他們反其道而行,強迫他們成為應試者,用我們的蠢問題轟炸他們的腦袋。
你可能還會想看…
給孩子一份珍貴禮物:「內在動機」
「幫助」和「過度介入」有何不同?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更焦慮、更憂鬱?專家認為起因是玩樂時間銳減
孩子到底在畫什麼?理解孩子筆下形狀和塗鴉所蘊藏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