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慕姿
且因而帶給孩子,甚至大人羞恥感的文化習慣:比較。
「你看那個隔壁的小明,人家家裡環境都沒有我們好,
也沒什麼錢補習,還要去打工,結果人家成績比你還好,你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
「人家弟弟多乖,你身為哥哥,居然還不聽話,丟不丟臉?」
「為什麼別人可以考一百分,你不行?」
諸如此類的比較,充斥在父母與小孩教養的過程中。甚至大人們自己也會互相比較:比薪水、比工作、比誰的小孩優秀、誰比較美……我們習慣於比較,習慣在比較中讓自己感受到優越與羞恥,然後,我們努力。
因為,我們是靠「比較」,才能知道自己是「好」的社會。(延伸閱讀:「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但是,這個「比較」所知道的「好」,是真的嗎?
不是的,這個「比較」能夠帶來的好,只是暫時的安心。簡單地說,這是在我們不能肯定自己,又得面對他人的羞辱時,發展出來讓自己暫時安心,覺得安全的防衛習慣:當我不停去跟別人比較,確定自己落在哪裡,我才知道我該怎麼因應,或是我需不需要再努力。
「比較」是羞辱創傷的來源
這樣的文化長久下來,父母難以因為純粹孩子做到了什麼,而好好地鼓勵孩子;孩子也在這當中,學到了「我需要比別人好,這樣才叫『好』」。
可是,這樣的「好」,是沒有方向,也沒有極限的:總有比你更好的人;而出社會之後,「好」的標準不僅僅是成績,方向更為全面,於是有許多人開始迷惘於自己該往哪邊走。(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賺很多錢就是好的嗎?有名就是好的嗎?讓大家崇拜就是好的嗎?
屬於我的「好」,到底是什麼?
但是,因為父母與其他大人,沒有機會協助孩子建立屬於自己「好」的標準時,孩子即使長大之後,一邊迷惘於屬於自己的標準,一邊仍會抓著關於他人的標準、主流的價值,讓自己追求著別人的評價、眼光與看法。即使想掙脫,卻不知道掙脫後的自己,還剩下什麼。(延伸閱讀:「為什麼我總是對自己不滿意? 」童年信念可能形塑了你的自信心。)
當孩子從父母、師長那裡,承繼了
「比別人好,才會被肯定、被愛,才不會被羞辱」的這個習慣時,
如果沒有意識並擺脫,要靠自己掙脫這個多年的習慣,談何容易。
更何況,這個「比較」,很多時候,正是羞辱創傷的來源:
「你不比別人好,所以我羞辱你,希望你知道羞恥,才會努力進步。」
這種刻在我們骨血的文化習慣,是多麼地深刻又傷人啊!
這種用羞辱得來、比較式的好,換得一輩子無法療癒的羞辱創傷與自卑、自我懷疑,真的值得嗎?
你可能也會想看…
「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從小培養「樂觀」、「有自信」的特質就是給孩子最棒的禮物—專家指出人對自我的觀感從5歲就開始成形。
作者介紹
周慕姿 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之一。2017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三本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私底下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以及鏡好聽PODCAST節目《周慕姿讀靈魂腳本》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