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岳霖臨床心理師
一首歌,在那個被打中令人動容的時刻,
淚水眼眶打轉、潸然淚下,或者很想哭,但哭不出來;
無論如何,不同於想哭就哭的孩子,
他們應該會疑惑大人的淚水怎麼如此收斂。
您是否還記得最近一次哭泣的時候,而讓孩子看到你流淚又是什麼時候?
再回看早上十點鐘該喝奶的時刻,在墊上玩一玩突然尖叫爆哭的嬰孩,面對那種撕心裂肺的聲響,長大的我們很難再回到過去,體會那種飢餓到痛的感覺。生理變化帶來的感受在嬰孩身上就是如此刻骨銘心,一點不舒服的感覺反應就會很大。面對這個的「痛感」,通常是尖叫混合著哭泣,因應不舒服的狀況,身體也一同協助表達,如肚子痛可能蜷縮雙腳、耳朵痛手去摀耳朵。為生存而哭能夠通知照顧者孩子遇到麻煩。這個不舒服可能是直接經驗,也可能是環境學習來的,如「這應該很痛吧」。隨著發展,逐漸你會觀察到孩子在真的不舒服的感覺來臨前,心中感知到的壓力就足夠帶來哭泣的淚水–「怕怕,我不要」。
不順意帶來的暴怒和崩潰通常是最難搞的時候。
生氣的淚水帶有強烈的反抗和攻擊性,
從丟東西到躺地哭鬧,受傷的人通常就是最親近的照顧者。
承認他只是個孩子
而孩子爆氣的模樣常常讓家長感到驚訝且難以接受。
孩子的生氣,
精神心分析中有個術語稱作「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簡單來說就是孩子把你是壞人的標籤貼到了媽媽或爸爸身上,
您暫時性的變成孩子憎恨的對象。
試想如果你也跟著生氣,並用更強烈或壓制的方式回應孩子的情緒,不就做實在孩子心目中您是個壞媽媽或壞爸爸的想像。孩子終究會意識到無理取鬧是行不通的,因為他需要承擔面對失去父母的風險。(延伸閱讀:「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然而在這個過程,孩子的情緒能否好好的調適,取決於家長能否提供一個足夠涵容的空間。
涵容不是順從,也不是想方設法讓孩子不哭不鬧,
需要大人先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們能否能接受孩子在生我們的氣,並承認他只是個孩子。
為了悲傷而哭可能代表孩子長大了
還有一個可能是為難過和悲傷而哭。這是一個複雜的歷程,它伴隨著難以接受、生氣再到失落的情感,這都不會出現在意識層面,但最後看的到是孩子好像懂事的淚水,例如媽媽沒有真的消失,但孩子以為是自己不好而丟失了母親;又如同孩子會為自己沒有澆水而枯死的盆栽哭泣,那是一種責任感的萌發,當事情的結果不再與我無關的時候,也暗示了孩子長大了。
最後一種哭泣是哭著哭著就笑了?有時明明沒什麼事情,也都照顧著很好,突然他就哭了。
對嬰孩來說,
成長過程很重要的一個發展向度是處理感覺的能力。
小小的嗚咽或大大的哭鬧,都會用到全身的肌肉,除了訓練肺部和口腔動作的功能,它也是一種追求自我刺激的手段,以達到生理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哭過就好了。
孩子生下來並非一張白紙,
他是一個有感情的生物,內建了與這個世界的連結,
但和其他哺乳類不同,他僅能用哭鬧喊叫來表達
那種感覺像置身在荒漠,乞求能有人聽見他們的聲音。(延伸閱讀:了解寶寶為什麼哭,以及我們該如何面對寶寶哭泣這件事)
漸漸的,在我們陪伴孩子成長過程會知道,哭聲的出現反而讓家長安心,那是存在的證明,更是一種希望大人能理解他們怎麼了的訊號。哭的少不如哭的好,能夠好好的哭,在沒有人的時候和自己的淚水共處,對大人和孩子來說,是終其一生都在學習的事情。
你可能還會想看…
「沒關係,這都沒什麼好難過的。」—當你著急安慰孩子,可能會錯過真正的理解。(上)
「怎麼養出性格穩定又健康的小孩?」—從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論看0-6歲的成長任務。
「你的孩子都很優秀嗎?」—比起優秀,我更希望孩子成為能為自己找到方向,且能對自己負責的人。
作者介紹
我是一名在醫院早療單位服務的心理師。年復一年,持續在親子工作中反思自己怎麼跟每段親子關係,在生命的洪流中共進退。也感謝孩子與家長給我這個機會,陪著接受早療的孩子走過成長路上的坎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