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譯|傅雅群
瑞士分析心理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提出了「陰影」(shadow)這個概念,指的是我們自己所不願看見的部分。
身為孩子,我們很早便學習到,有些特質是不被接納、需要隱藏起來的。攻擊性、自私、自大、貪婪、性慾——這些也許都是我們學到會被禁止的特質。根據我們家庭或文化的價值觀,我們也可能學到要擺脫自己的情感、創造力、或童心。(延伸閱讀:大人可別忘了,童年當初一點也不容易!)
陰影
根據榮格的理論,我們把這些被禁止的特質分裂出來,以至於我們不那麼意識到它們,因此我們得以用那些比較會被接納的部分來過生活。
雖然這個過程也許是必要的,但那些被塞入陰影的部分往往充滿了生命力、真實感、且充滿未開發的潛能。對我們的陰影特質產生好奇,對於心理成長與發展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在我們的後半生。
成為父母勢必會讓我們觸碰到自己最不喜歡的那些特質,因為我們勢必會在自己的孩子身上看見它們。當孩子展現出我們覺得最糟糕的特質時,我們可能會感到格外被激怒。同時,透過孩子展現出這些特質,也提供我們一個契機,得以認識自己已被排斥很久的部分。
《破兜帽》
挪威的故事《破兜帽與惡鬼》(Tatterhood and the Hobgoblins)描繪了這個觀點。故事中,一名王后生下了兩個女兒—一個漂亮而精緻,另一個打從出生便騎著山羊、手裡拿著一個木杓、呼呼大睡。
王后因為這個醜陋的女兒而感到羞恥,將她取名為「破兜帽」,她試著把她藏起來,讓她消聲匿跡。有一天,一群惡鬼襲擊了城堡,然而正是破兜帽知道要如何擊退他們!從此以後,王后學會了要同時珍惜她這兩個女兒。
你的孩子做什麼事會讓你最受不了呢?也許是會最激怒你的事,也許是讓你最尷尬難堪的事,也許是讓你起雞皮疙瘩的事。(延伸閱讀:「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教養
艾莉森是一名我在工作上遇到的女性,她有一個叫艾瑪的小女兒。艾瑪很大膽與勇敢,她喜歡冒險,喜歡成為注意力的焦點。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她有點像破兜帽。
有時候,艾莉森會想盡辦法管教女兒特立獨行的行徑,就像所有父母會做的那樣。但是,當女兒在公眾場合侃侃而談、或吸引過多注意力時,艾莉森便會忍不住感到相當丟臉。
當我們探討著為什麼她對於這些行為感到特別羞愧時,艾莉森承認,她小時候也有點像這樣,而她父母會嚴厲地訓斥她。艾莉森說:「在我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家非常重視謙虛這件事,」她說,「我很早就學會這點了!」(延伸閱讀:獻給在這段關係裡受挫的媽媽和孩子—當我們「身為孩子」的特質被支持,才有機會真正脫離童年。)
她回憶起,有一次聚會,她一直在唱歌,「表演」給大人們看,而她父親則尖酸地說她把自己當小丑,艾莉森感到很羞恥。
在我們一起探討這個問題之後,艾莉森更能理解自己為什麼會對女兒很戲劇化的性格感到惱怒,她能夠以更寬廣的好奇心與接納來對待女兒身上的這個特質——最終也將可以這麼對待她自己身上的這個特質。
隨著時間過去,她越來越能夠支持女兒這份想要被看見與欣賞的願望,她甚至漸漸開始看重自己有時也會想要成為目光焦點。在艾瑪開始上學之後,艾莉森終於解鎖了長期以來的秘密願望,參加了一個即興表演班。不令人意外地,她發現自己相當有表演的天份,即興表演成為她一個重要的興趣。(延伸閱讀:「當我不再快樂,孩子也失去了笑容」—我如何幫自己跟孩子重拾快樂(上))
若能在成年後重拾過去我們學會要丟給陰影的內容,往往會能為我們帶來新的能量與快樂,它或許是能讓我們保持心理活力的部分。
如果我們允許自己對孩子身上那些最困擾我們的特質保持好奇,它們可能會引導我們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小編後記:
麗莎·瑪基雅諾的中文新書《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已於2023年5月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被母職擊潰時,我們有機會蛻變成不一樣的自己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對孩子發完脾氣感覺好糟糕,該怎麼看待跟處理這種衝突呢?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你會留給孩子什麼樣的心理遺產呢?原來無意識的創傷是會代代相傳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