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韋婷職能治療師
「精油按摩」、「腳底按摩」或「泰式按摩」等,放眼大臺北地區,隨處可見按摩一條街。
而且,不只國人愛按摩,根據2013年《經濟日報》指出,國內的按摩產業年產值直逼40億新臺幣,
為促進臺灣觀光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衛生福利部更於前(2017)年起推動「按摩人才培育標準化及技能檢定證照制度」,藉此提升產業服務品質及專業化。
除了口耳相傳外,按摩的手藝與成果,其實也不乏科學性的描述。例如,臺北榮民總醫院的醫學研究科主任郭正典與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任呂萬安,就曾共同發表了國內第一篇「腳底按摩」的量化研究,並刊登於《健康及醫學的另類治療》(Alternative Therapies In Health And Medicine)期刊中。
研究受試者為17名正常人及20名冠狀動脈疾病病患,以「吳神父腳底按摩」的理論基礎及按法進行介入,再量測其做完腳底按摩半小時及一小時後的心電圖變化。研究結果發現,腳底按摩可以使體內副交感神經活性上升,心跳會因而變慢、瞳孔也會放大,冠狀動脈患者及正常人按完腳底後半小時,血壓平均可下降5.6~11%,對心血管有益。
屬於小孩的按摩,跟你想的不一樣
按摩是成人的休閒娛樂,對身心健康似乎也裨益良多,但你聽過「嬰幼兒按摩」嗎?(延伸閱讀:「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新生兒按摩的紀錄,最早可回溯至2700多年前的中國,西方國家在遠古埃及帝國時代亦有文獻紀載。另外,在許多古老社會中,如愛斯基摩人、哥倫比亞、印度及墨西哥都可發現人們使用觸摸作為安撫嬰兒的方式。此療法雖起源於東方國家,但於1970年代開始興盛於西方年代,目前常見施行在嬰兒的按摩手法源自國際嬰兒撫觸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Infant Massage,IAIM)創辦人薇蔓.馬可蘿(Vimala McClure)女士於1976年所推出的融合手法,其集結了瑞典式按摩、印度式按摩、瑜珈及反射的原理。
觸覺是胎兒在子宮第一個發展的感覺系統,然而對早產兒來說,所需的觸覺刺激常因與父母的分離而缺乏,因此觸覺刺激被視為新生兒加護病房中重要的一環。
研究發現,為低體重的早產兒進行身體按摩,
可以增加血液與淋巴循環,
進而促進營養物質輸送到組織與加速廢物排除,
同時刺激迷走神經進而增加腸胃蠕動及體重。
另外,成人的肌膚研究也指出,當個體被撫摸時,產生愉悅感與皮膚的C型神經纖維(group C nerve fibers)被活化有正相關,C型纖維會刺激大腦左前島葉皮質,此腦區被認為與正向情緒感受有關。至於嬰兒的機轉是否相同,仍需進一步研究,畢竟嬰兒無法自述自體感受,目前主要採樣唾液或尿液中的可體松(cortisol)數值,此數值反應出身體處於壓力狀況,研究結果也發現按摩能夠顯著減少嬰兒尿液中的可體松值。(延伸閱讀:你知道嗎?擁抱跟安撫寶寶不只會影響心理發展,更會影響嬰兒的基因表現!)
對於健康的胎兒們,嬰幼兒按摩又扮演著另一個重要的角色──預防腸絞痛的好幫手。嬰兒腸絞痛是新生兒爸媽們的夢魘,常發生在三個月內大的嬰幼兒身上,伴隨每天大於三小時、每週大於三天(持續至少三週)的不明原因哭鬧。常常半夜使勁地抱著哄著,懷中的娃兒就是不停地哭泣,這就是正在經歷腸絞痛的寶寶所帶來的震撼。
國際嬰幼兒按摩協會建議,
可在寶寶清醒但安靜與周遭環境互動的
「安靜清醒期(quiet alert phase)」
進行腹部按摩,以舒緩夜裡的腸胃不適。
搓揉壓捏之間,連帶驅動情緒與人際關係的發展?
除了生理上的益處,嬰幼兒按摩也強調美好的親子時光所建立的親密感及安全的依附關係;如果母親從懷孕的過程中就與寶寶開始建立這樣的關係,那嬰幼兒按摩則是透過滋養性的撫摸延續親密感,也是開啟父親與寶寶親密連結的機會。按摩過程中,強調父母需試著與寶寶溝通,並解讀他們丟出的「投入線索」及「游離線索」,如寶寶想不想被按摩的表情等狀態解讀,透過口語安撫、微笑鼓勵等方式回應。(延伸閱讀: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讓你一次看懂的新生兒表情包!)
美國心理學家安沃斯(Mary Ainsworth)於1970年代提出「陌生情境(strange situation)」,並定義安全依附型(secure)、焦慮依附型(ambivalent)及逃避依附型(avoidance)三種型態的嬰兒氣質。(延伸閱讀:「怎麼幫孩子建立安全的依附型態呢?」—從了解依附關係的意涵與類型開始 (上))其中,安全依附型的關鍵即為父母對於嬰兒需求的高敏感度,此類型孩童也有較高的安全感、願意去探索環境,在青春期時能夠有較好的人際互動及壓力調適,進入成年期戀愛中的親密關係建立也深受安全依附人格影響,是這個區分法的最高理想。
你可能還會想看…
「要怎麼讓孩子知道該睡覺了?」—幫助寶寶建立睡前的儀式跟習慣(上)
作者介紹
您好,我是錢韋婷兒童職能治療師,也是國際嬰幼兒按摩講師,喜歡學習,熱於分享。提倡從0歲開始的遊戲人森,不管是孩子還是大人,保有童趣的參與生活,能讓大腦持續運動,放大感官去與世界碰撞更多的火花!如果你也喜歡創意思考,就讓我們玩在一起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