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蔡函儒 諮商心理師
「老師告狀說我的孩子欺負同學…」—陪孩子學習友善與尊重(上)
欺負他人的孩子會內疚嗎?
孩子其實會因為自己做錯事而感到內疚甚至是不安,就算一開始他是故意這麼做的。
同理心與內疚感是一體兩面,
孩子必須在乎其他人的感受,
才會對於傷害他人感到內疚。
因此面對欺負他人的孩子,我們要做的並不是羞辱、責罵他,讓他羞愧,而是讓他知道:「你傷害到別人了,這是不對的。我很關心你,也願意幫助你一起修正與彌補」。當我們對孩子有這樣的關心,孩子比較能夠把這份關心轉移到其他人身上。(延伸閱讀:「善良其實是一種能力,孩子也需要學同理。」—專家表示透過7關鍵,有效建立幼兒的同理心(上))
我們不會無故對他人無理或不友善,如果不小心發生,通常會是我們很累、心情很差、壓力很大時,才會沒辦法好好與人互動。孩子也是如此,因此,當孩子對他人不友善、欺負別人,其實也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的幫忙,家長可以參考以下的方式來協助欺負他人的孩子練習發展友善、正向的人際關係。
1、先聽聽孩子怎麼說—讓孩子安心
發現孩子欺負別人,建議父母先聽聽孩子怎麼說—不帶評價的了解孩子是如何經驗這件事的。我們可以這樣詢問孩子:「發生什麼事?」、「你當時的心情如何?」、「你是怎麼想這件事的發生?」……
耐心聆聽,讓孩子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讓孩子感到安全、敞開心扉,並透過對話,讓孩子重新思考當時的情況,除了思考自己的部分,也鼓勵孩子思考對方的處境與感受。(延伸閱讀: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透過重新整理經驗,
讓孩子更清楚自己當時的情緒與想法,
提升孩子對自己情緒掌握的能力;
也拓展孩子看事情的角度,增加孩子換為思考的能力。
更重的是,因為我們一開始是不帶評價的去聽孩子說、了解他,所以接下來孩子也會放鬆警戒,處在一個較安心的狀態,孩子唯有在安心的狀態下,學習的能力才會開啟,他們才有辦法聽聽大人的想法,並有所改變。
2、不要忽視惡意或攻擊行爲—設立界線與原則
面對孩子霸凌、欺負他人,我們需要維持原則,讓孩子誠實面對自己的行為的錯誤,不打官腔或是淡化,孩子可能會說:「小明害我們這組數學課的比賽輸掉了,所以我才罵他笨豬」、「小花襪子很臭,所以我叫她走開」……我們需要理解孩子行動背後的原因,但不需要認同孩子說的內容—無論是什麼原因,都不能構成傷害他人的理由,身為大人我們需要堅定「不傷害他人」的立場。
我們需要帶著孩子去理解他人的處境,
並深刻感受「自己對他人造成的傷害」。
例如:你觀察小明平常上課聽得懂嗎?如果小明平常上課聽不懂,會不會其實他也很難在小組競賽時答對問題呢?我猜小明也很想贏,他可能也跟你一樣對自己很生氣、很難過。在這麼難過的時候,如果還有人罵他笨豬,你覺得他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我們知道孩子犯錯不代表他是壞孩子,只是他的行為需要修正,因此父母指出錯誤的同時,提供孩子修復、彌補的方法解決他造成的傷害,是很重要的事情。(延伸閱讀:「如何有效面對霸凌?」—教育孩子具備同理心、堅定表態)
3、邀請孩子成為小幫手—讓孩子累積自信
我們對自己的看法與感受是來自於經驗的累積,然而,我們的生活經驗其實也跟我們的內在狀態息息相關。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心情愉快的孩子,容易對他人釋出善意,因此形成良好而友善的人際互動,這個經驗會在孩子心中種下「這個世界很安全」的想法,因此形成正向的人際互動循環;但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不好時,容易因為不安全感而採取較防衛的姿態去回應他人,所以也容易發生衝突、不愉快,而這樣的經驗也會讓孩子在心中更加認定「沒人喜歡我」、「世界很危險,我要隨時保衛自己」的世界觀,而形成糟糕的人際互動模式。
因此建議父母提供孩子幫忙的機會,讓孩子從中累積對自己的信心與歸屬感。父母可以透過有趣的生活邀請,例如:一起去超市買菜、幫忙洗車等等,讓孩子累積幫助他人經驗,也感受到樂趣。(延伸閱讀:怎麼養出自動自發、肯負責任的孩子?—15個策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下))
給予孩子任務也同時也在對孩子傳遞出一個重要的訊息:
你是家中的一份子,有你的幫忙我們家變得更美好。
這樣的訊息也會讓孩子在家中更有歸屬感,歸屬感讓人感到安全,而容易釋出善意。
孩子的自信需要有現實的經驗作為基礎,
也需要透過語言標記去讓感覺落實、進到心中。
因此,除了請孩子幫忙之外,具體回饋孩子被幫忙的心情與感謝,孩子會從父母的回饋中知道「我陪媽媽去超市買菜,幫忙提東西,媽媽很開心、很謝謝我」,同時,他人對孩子的看法也會進到孩子心中成為他對自己一部分的看法:「媽媽跟我在一起時很開心,她喜歡跟我在一起,我是討人喜歡的孩子」、「媽媽說我很體貼、是個好幫手,我真是太棒了!」這些正向的回饋,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幫助下一個人。(延伸閱讀:「小孩不想做家事!」、「做家事要不要給獎勵?」—掌握關鍵心態,養出家務小幫手!)
你可能還會想看…
「除了傾聽孩子、教孩子拒絕,你還可以這麼做…」—保護孩子遠離身心虐待及傷害。
「手足不會自動相親相愛, 如何增加孩子的同理心?」—爸媽這樣做,讓手足成為一生的朋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作者介紹
蔡函儒諮商心理師,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畢,現職國小輔導老師。關注於兒童青少年發展、親子教養與性別議題。 成長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挑戰與困難,讓人不知所措。過去常希望在這些困難的時刻可以有人陪伴自己,而現在正努力成為那個能穩定陪伴並溫柔理解孩子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