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娜.蘭斯柏(Janet Lansbury)
譯|愛兒學編輯部
「什麼是正向教養?」—搞懂正向教養,家長必備的9大關鍵概念(上)
5. 觀察
想學習如何理解孩子嗎?非常簡單,就是觀察、觀察、再觀察,然後你就會看到孩子正在做些什麼、正在發展什麼技能、想像力不斷運作,你會看到他們的需求、熱情,會看出究竟該何時、如何干預而非打斷,還會看到更多、更多、更多。(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嬰兒也能參加團體嗎?嬰兒居然早早就有團體社交能力)
當我們願意觀察,我們就會注意到,
我們對於孩子的想法和感覺,
其實大多和孩子本身沒什麼關係,都是關乎我們自身而已。
觀察孩子遊戲是很具啟發性、很棒、很驚奇且非常令人享受的,更不用說孩子們也會因受家長關注而滿心歡喜。
6. 等待
「等待」是育兒專家瑪格達•戈柏(Magda Gerber)的魔法咒語,因為等待正是個秘密關鍵,能讓孩子有寶貴的機會去清楚表明需求、展現能力,並以自己的方式和步調發展。
每每當我發現只要我等待夠久
(就像等著硬幣被販賣機吃下時那樣),
孩子就真的會理解我的指示時,我總是驚奇不已。
7. 慢慢來
如同「等待」和「少一點」,和年幼的孩子接觸時,「慢慢來」很重要,因為他們的步調顯然比我們慢了許多。放慢我們的步伐、講話速度、生活步調,是能夠讓孩子參與、感到被納為一員並賦予能力的方法。(延伸閱讀:爸爸媽媽們,把焦點放在10個重要事物上,有助教養出善良懂事的孩子)
8. 重視
瑪格達•戈柏特別著重一個與此類似的詞彙:「注意」。
我們人人都有想被「重視」得需求,孩子們更是如此。
麗莎‧A‧麥克蘿涵(Lisa A. McCrohan)的〈重視〉一文中,有極為有力的說明。
9. 界線
我把最煩人的詞留到最後了嗎?不,因為我並不以負面方式看待「界線」,而我最根本的目標之一就是要說服家長也別用負面眼光看待它。「界線」常常會在孩子們行為不妥、我們必須要做些令人不快的反應時被聯想到,這也正是家長會對此心生掙扎的原因。(延伸閱讀:找出「堅定步調」,輕鬆面對幼兒叛逆期)
孩子有超群的感知能力,他們知道對我們來說,堅持說出「好了,我們該走囉」然後牽起她的手並不容易,反而講出「好啦,隨便你吧,我在這裡求你、車子也發動了,你就和你的朋友們再玩久一點吧!」還比較簡單。但,這要付出什麼代價?
就像瑪格達•戈柏在《你的自信寶寶》(Your Self-Confident Baby)之中解釋的,
「有時候你可能會對孩子的要求妥協,
有時候你的需求可能反而優先。如果你清楚知道你的需要,
請清楚地跟你的孩子溝通,如此,
你才有可能避免自我犧牲引起的憤怒情緒。」
當家長們積極看待「界線」,學會自信、自在地設定它時,就會注意到孩子的負面反應變少,即便有,也不會超過一兩次。令我們驚訝的是,我們常常可以感覺得到孩子藏在牢騷底下的感激。若孩子的反應激烈、久久難平,通常是因為他們下意識地(而且,在我看來,是很聰明地)製造機會來宣洩某些一直以來累積的緊繃情緒,又或是他們太累、太餓、或是完全不想做事(不管那是什麼事),正在尋找一個「出口」。(延伸閱讀「都要遲到了,結果孩子鬧脾氣不想出門!」—讓拒絕去上學的孩子順利出門的秘訣。)
我們的「界線」是幫助孩子感到被保護、被關愛、被賦予能力的禮物。它們帶來平靜,加強親子之間的連結,因為它們讓我們免於對孩子大吼或慍怒。「界線」會讓空氣保持新鮮,讓家中每個人都可以好好深呼吸。
要讓孩子感到自由並發自內心的快樂,「界線」是必須的。
知悉「界線」的孩子會被信任、也會歡迎同伴和客人。如果這還不正向的話,我就不知道什麼算正向了。
你可能還會想看…
「什麼是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專家說這樣做,不用提高音量也能幫助孩子守規矩。
「我跟孩子說不行他都當耳邊風耶!?」—怎麼透過正向引導讓叛逆小孩跟你合作?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