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恆
但是「最好一件也別發生在我的孩子身上」。有可能嗎?大概很難。
我常遇到很多焦急的父母,向我分享孩子在學校裡遇到的困境,問我該怎麼辦?
「我該幫孩子去向學校老師溝通一下嗎?」
「我該幫孩子去跟欺負他的同學說一下嗎?」
「我該幫孩子安排去參加課後補強的課程嗎?」
「我是不是該勸我的孩子放棄這次機會好了?」
「如果讓孩子轉學是不是比較好?」
常常,家長們早已心有定見,只不過是想找人確認一下自己的做法而已。
比解決問題還重要的事情:因應問題
但是,我常會說,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為什麼?
第一,你能確定你的解決方案是最好的嗎?有很多我們大人自以為能幫上孩子的方式,對孩子而言卻是越幫越忙。
第二,當你在最短時間內,幫助孩子剷除當前的困境,也同時移走了孩子從困境中學習的機會。
人遇到了困難會設法去解決,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如果是解決不了的事情呢?我始終覺得,比起解決問題更重要的,是能「因應問題」。所謂因應問題,就是知道當前的困境並非一時半刻能夠移除,但仍有勇氣去面對,並能與困境共處,最終從中學習與成長,甚至超越困境。
換句話說,若能在不危害自己或他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讓孩子在挫敗中學習與成長,這比起讓他一帆風順地長大,還要可貴。
讓孩子感受到力量的陪伴
關鍵就在「陪伴」這兩個字。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去面對難題,
只給予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
非必要不過度干涉,
背後的信念是:
「相信孩子自有面對困難的能耐。」
舉個常見的例子,孩子回到家,板著一張臭臉,說:「班上同學不喜歡我!上課分組都不願意跟我同組⋯⋯」聽到這裡,你會怎麼做?
「孩子,別擔心,我會處理!」接著一通電話打去給導師說清楚、講明白。或者,第二天一早衝到學校去向同學興師問罪。你會這麼做嗎?小心,你可能正在幫倒忙,同時也剝奪了孩子自己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機會。(延伸閱讀:「我擔心孩子不會處理衝突容易被排擠!」—當大人不再急著介入,小孩才能透過經驗學習)
如果你是靜下來,問問孩子:「怎麼啦?」「發生了什麼事?」「我想多了解一點」然後不帶評判,就只是聽聽孩子怎麼說,接著同理孩子的情緒:「我知道遇到這件事,你感到很難過、很委屈。」最後詢問孩子:「那麼,你覺得,怎麼辦才好呢?」聽聽孩子想要怎麼面對這個問題。那麼,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發揮陪伴的最大功能—帶給孩子繼續面對問題的力量。(延伸閱讀:五個直升機父母需要知道的真相。)
陪伴孩子因應挫敗的具體途徑
身為父母,請堅實地相信一件事:「孩子自有其面對問題的能耐。」因此,大人要做的就是繼續給出支持,讓孩子感受到更多力量。具體而言,當孩子遇到困境時,家長可以透過以下途徑陪伴孩子更有力量地因應問題。
1. 傾聽孩子的處境:「發生了什麼事?」
一個正在困境中奮力掙扎的人,是很希望被看到、被關心的。這時候,家長只要用溫和的口吻問道:「怎麼啦?」「發生什麼事了?」「可以多說一點嗎?」「我想要知道多一點,好嗎?」引導孩子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出來。
但過程中就只是聽,不評價、不說道理。
記得,孩子最不需要聽到的,就是一道又一道「你該怎麼做」的建議。收起這些想幫孩子解決問題的意圖,只要傾聽就好。
2. 回應孩子的情緒感受:「這一定很難受吧!」
聽了這麼多,當然不可能什麼都不回應。首先,也最迫切的,就是回應孩子在這個困境中的情緒感受,像是:「我知道,你一定很難受吧!」「心裡很委屈吧!你一定很希望同學能理解你。」「你已經很努力了,結果卻還是如此,一定充滿無力感吧!」「光是坐在座位上,就一定感覺很煎熬吧!」(延伸閱讀:「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用同理的態度說出孩子的情緒感受,
讓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理解,進而建立起關係連結。
「知道有人懂我」這個念頭,本身就能產生力量。
本文摘自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
不要急著出手幫孩子解決問題,5步驟陪伴孩子長出因應挫敗的本事 。(下)
「你的孩子都很優秀嗎?」—比起優秀,我更希望孩子成為能為自己找到方向,且能對自己負責的人。
「如何養出內心強大的孩子?」—掌握8個重點,培養孩子的心理韌性。
作者介紹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巡迴各地心理成長講座/課程累積上百場。
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著有《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