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慕姿
有些人的「做自己」,可能會被視為任性、具有傷害性的;
有些人的「做自己」,卻十分艱難,根本不知道從何下手。
當然,對於很少「做自己」,總是以他人感受與標準為主的人們,「做自己」是一項很難的功課。因為我們必須先有辦法了解自己,才知道要怎麼與這個世界互動,還有怎麼保護、展現自己。(延伸閱讀:嚴格管理就可以教出聽話又乖巧的小孩?—嚴格教養對孩子的7個負面影響)
也就是說,「做自己」的重點,不僅僅是「自己」,而是有兩個很重要的關鍵:
■ 我想要怎麼表現自己?
■ 我想要怎麼和世界建立關係?
我當然能很任性、不在乎他人感受地去表現自己,並用這種方式與世界建立關係;我當然也可以表現自我的意願,但是尊重他人的選擇。
我認為,「做自己」之所以這麼難,
跟我們很少有機會摸索自己的感受與需求有關。
特別是很多受過羞辱創傷的人們,對於他人的情感、標準等很清楚(說不定連巷口的阿嬤是怎麼想的都知道),但相對的,對於自己的感受、情緒與標準,其實是很模糊的。(延伸閱讀:孩子愛搗蛋怎麼辦?試著找出孩子的焦慮:10種爸媽容易忽視的焦慮症狀)
連帶著,自己的樣貌也變得不清楚。
當我們是以一種「不清楚自己的樣子」去探索在世界的位置時,如果想要「做自己」,有著羞辱創傷的人們,最有可能出現兩種樣貌:
1.覺得我就是我,我怎麼做、怎麼表現都可以。
你們應該要來配合我、接納我的「全能嬰兒」的任性狀態。一旦自己的欲望、需求沒有被滿足,立刻情緒上來、非常激烈反應,甚至會因而怪罪他人。
2.因為對於自己的樣貌並不清楚,因此小心翼翼地與世界、周圍的人互動。
想從他人的反應中,摸索出自己「適合的樣子」,讓自己可以安全的待在這個世界裡,有個小小的位置。
這兩種樣子,看似落差很大,但卻都是「做自己」的摸索過程。因為「做自己」最困難的是:
當我們不清楚自己的樣貌時,
需要開始去找回自己的感受、需求,去摸索自己真正的樣子,
然後慢慢地、讓自己有勇氣表達出來。
這個自己,有可能不會被每個人接受,但是,這就是我想要用以活在這個世界、和他人產生關係的樣貌。(延伸閱讀:「你這樣讓爸媽很丟臉!」—用羞恥感教育孩子,不但效果差還會帶來長久的傷害)
當我們可以接受這個樣貌的自己時,他人的接受與否,我們就比較有機會尊重對方、不被影響;但相對的,若我們對於這個「自己」沒有把握,甚至不太能接受時,我們就會對他人的反應十分敏感,而這個「他人反應」的刺激,又會促使我們出現兩種最常見的表現:「我不管你,你就是要來滿足我或接納我」,或是「我要看看這個自己會不會影響到別人,會的話,就收起來」。
這兩種反應,正是我們在小時候面對這個世界、探索自我時,最容易出現的兩種狀況。
而我們會從他人的反應中,
開始慢慢調整對自我的看法,
以及與這個世界互動的關係。
這就是我們學習「建立自我」
──也就是「做自己」的過程。
對許多小時候被心理控制、受過羞辱創傷的孩子,由於曾經被剝奪了這樣的機會,他們沒有辦法經歷這樣的過程,於是即使長成大人了,自我還是小小的,沒有長大過。(延伸閱讀:「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下))
這樣的「做自己」,在還沒有了解自己真正的樣貌,以及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時,很容易就如孩子般的呈現,有時對於關係、互動與自我,甚至會具有爆炸性或傷害性。
「做自己被懲罰」的情緒重現
如此,探索自我真正的樣貌、想如何與他人互動,其實才是「做自己」最重要的關鍵,而這個探索的最重要依據,就是在兩個重點上:
■ 自己的感受;
■ 自己的感受如何表達出來,讓別人知道。
但這兩件事,對於受過羞辱創傷的孩子來說,是最為困難的;因為在他們過往的經驗中,自己的感受是會被無視、表達自己是會被懲罰的,而懲罰中,最嚴重的就是「羞辱」。
你可能也會想看…
「並不是感覺丟臉才能學到教訓。」—5個尊重孩子又能幫助他學會自我控制的教養原則。
「我小時候被打現在還不是好好的!」—體罰到底是教養的必要之惡還是一種暴力?
作者介紹
周慕姿 心理師。諮商心理師/心曦心理諮商所創辦人之一。2017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三本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私底下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以及鏡好聽PODCAST節目《周慕姿讀靈魂腳本》主持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