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俞榕諮商心理師
小女兒兩歲多,調皮搗蛋,根本就是個女漢子。
經歷那段疫情時期,雖然我和老婆輪番上陣陪伴(監督…罵小孩…)孩子,但還是覺得身心俱疲。
也正是在那段時間,讓我對「爸爸」這個角色,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身為「爸爸」的期許
有別於傳統的期待,隨著雙薪家庭逐漸增加,「爸爸」似乎不只是在經濟上的支持,更是在家庭中提供孩子身心層面安全感的重要角色。這是我對自己身為「爸爸」的期許。
面對各種社會議題與環境變動,我想不管哪一個家庭,都難免瀰漫著焦慮感,孩子當然也是,所以你可以能看見自己的孩子變得特別煩躁、很容易因小事情生氣、對有些事情變得害怕,手足開始有很多摩擦,孩子的焦慮反映出各種不同的情緒狀態,很需要父母能夠理解他們的感受,陪著他們因應內在的不安。透過這樣的歷程,我想,孩子是能夠感受到和父母的連結與親密感的!說起來容易,但要做到真的是很大的挑戰,下面我想就自己的經驗和大家分享。(延伸閱讀:請別推開新手爸爸—孩子不僅需要母愛,也需要父愛。)
學習安頓自己的情緒
我想能夠好好面對孩子的情緒,前提是身為「爸爸」能夠更敏感自己的內在感受,也能學習照顧自己的情緒。拿我當例子,即使一整天再忙再累,還是會儘可能找出10~30分鐘的時間,想想一整天的自己,有沒有什麼很明顯的感受浮現心頭,只是好好感受一下,不需要急著把情緒趕跑,試著安頓自己就好,看看我們內在感受帶來什麼指引。
對我來說,「內在覺察」的小練習,
就像是每天吃下心靈的一顆維他命,
安頓並照顧自己內在感受。
有了這樣的基底,當我們面對孩子的情緒衝擊時,才能開始學習像是一個溫暖的教練,陪著孩子一同面對。
面對孩子的情緒
當我面對孩子的害怕時—最近小女兒常常會出現一些害怕,怕黑、怕雷聲、怕突如其來的聲響等,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看到孩子眼睛睜大,然後馬上尋找爸媽位置,衝過去想要抱緊爸媽。我通常就是好好抱著孩子,拍拍孩子安撫他們,然後,只需要告訴他們「爸爸在你身邊喔!」,慢慢地你就會感受到孩子慢慢放鬆下來。
當孩子每次尋求安全感,
都可以得到這樣子穩穩的依靠,
親子間的情感自然連結起來,
孩子相信自己的脆弱能被看見與承接。
反之,若我們評價或嘲諷他們的害怕感受,像是告訴他們「這有什麼好怕的…你都長大了還害怕…」,孩子感受到的是情感不被允許,自然也很困難和父母連結。
當我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時
大女兒是個情緒敏感、高需求的孩子,當面對事情不順他的意、非預期的狀況,內心的挫折感湧上來時,有時候一時無法調節過來,就會情緒崩潰。記得最近有次我們一家人車遊結束回到家,大家都是又累又餓,我只是提醒大女兒鞋子脫下來要放好,他瞬間崩潰痛哭,而且一直喊著「壞爸爸…壞爸爸…」。當下的我已經快被激怒,就在情緒斷線前,我做了幾個深呼吸,在心裡告訴自己「別急別急,我可以平靜下來的…」。(延伸閱讀:爸爸到底是怎樣的存在?—脫下既定的角色,身為父親的自己才能真正被看見)
身為大人最大的挑戰
當我平靜下來後,我好好看著眼前這個哭鬧的孩子,我可以理解他並非蓄意罵父母,只是又累又餓太不舒服了,然後就借題發揮哭鬧一下。於是我說「孩子,我知道你又累又餓了,我相信你可以慢慢冷靜下來的,爸爸就在旁邊;等你冷靜下來,我們再看看怎麼辦」。我想,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最大的挑戰是大人能不能不被激怒,能不能理解孩子多半不是想要挑戰權威,他們只是想要藉由發洩一下取得關注。當我們能夠同理孩子的身心狀態,且在一旁陪伴孩子冷靜下來,孩子感受到的就不是被遺棄,而是即使自己很挫折,爸媽依然在身邊,且願意提供協助。(延伸閱讀:「爸爸媽媽,我還需要你們的帶領。」—不要太早把孩子當成夥伴)
上述只是我的家庭經驗,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個別差異,每一段親子關係都可能面臨不同的挑戰。
但是,我相信每個看似無理取鬧、
甚至帶著敵意的孩子,
或許內在都有一顆渴望被理解的心。
只是因為過去的受傷,讓他們學會武裝自己。當身為父母的我們,學著放下刺蝟的外衣,如實接觸這樣的孩子,便開始有機會碰觸到孩子柔軟的內在;最終,孩子會從我們身上學到尊重與包容,學著好好對待自己,也能好好對待他人。(延伸閱讀:當個好爸爸大不易?—參與投入、齊心合作,你就是家庭最重要的後盾)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就是妳這樣寵孩子!不想管你們了!」—幫助爸爸解鎖擁抱脆弱的自由,才能回到合作的親職角色。
作者介紹
廖俞榕諮商心理師
「我是廖俞榕諮商心理師。fb粉絲頁:大叔心理師。兩位女兒的到來,讓我學著慢下來體驗生命的美好、學著樹立溫柔而堅持的界線,在陪伴女兒的過程中,也學著怎麼陪伴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