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珊迪.施瓦茨 (Sandi Schwartz)
譯|Cindy
身為爸媽,我們可能都過著壓力大又忙碌的生活,擁有諸多煩惱。
但很顯然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我們都需要在生活中停下片刻給孩子一個充滿愛的擁抱。
過去十年來的研究皆強調,
人在童年得到的關愛的程度與日後的健康和幸福大有相關。
兒童趨勢 (Child Trends) 是一個美國非營利研究組織,其致力於改善幼童、青年及其家人的生活和福祉,他們認為:「爸媽所表達的溫暖和關愛會決定孩子這一生是否可以過得幸福。」
父母比較會表達關愛的家庭
養出來的孩子通常會有較強的自尊心、
較佳的學業表現、
更好的親子溝通
以及較少的心理和行為問題。
另一方面,沒有父母關愛的孩子很容易覺得自卑、感到較孤獨、有敵意、比較暴躁且不善交際。
近期更多研究指出:爸媽的關愛與孩子的幸福和成功有關。
2010年,杜克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員發現,如果媽媽對孩子充滿關愛跟體貼孩子的需求,這些小孩成年後比較快樂、復原力更強且更不焦慮。
該研究共有約500人參與,他們從嬰兒時期被追蹤到30幾歲。
在寶寶八個月大的時候,心理學家就開始觀察孩子與母親之間的互動。他們用五點量表評等母親對孩子的關愛和關注程度,從「消極」到「極度寵愛」。近10%的母親展現很低的關愛程度,有85%的母親展現一般的關愛程度,約有6%的母親展現相當高的關愛程度。
30年過後,研究員訪問了同一批人,談論其情緒健康。
那些媽媽展現「極度寵愛」或「疼愛」關愛程度的受試者成年後會比其他人較不易感到有壓力和焦慮。他們也較不會表現出敵意、令人憂心的社會互動以及身心症狀。參與該研究的研究員認為,催產素(一種與親密感有關的荷爾蒙)可能是這種結果的成因。
(延伸閱讀:賀爾蒙萬歲!催產素讓妳成為快樂媽媽)
當我們感到被愛和有所連結時,
腦中會分泌催產素這個化學物質。
研究證實,催產素能幫助親子產生情感上的連結,
提升雙方間的信任感和支持,
而這種情感的連結又能幫助大腦產生催產素,讓孩子擁有更正面的情緒和感受。
2013年,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一項研究發現,父母無條件的愛與關懷會使孩子感到更開心且較不會焦慮,而孩子會有正向的反應其實是因為他們的大腦因關愛而有所改變。
如果人在童年期受到虐待或是缺乏關愛,會同時對其生理跟心裡都有負面影響,他們的一生中將面臨各種健康和情緒的問題。
此外,科學家也認為,爸媽的關愛其實能保護孩子免受童年時期壓力的有害影響。
2015年,聖母大學(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一項研究顯示,得到父母關愛的孩子在成年後會比較快樂。
超過600位成年人接受了父母養育方式的調查,包括其得到多少實際的關愛。
結果顯示在孩童時期得到較多關愛的人較不會有憂鬱和焦慮的傾向,整體來說比較有同情心。
而得到較少關愛的人則容易有心理健康上的問題,他們較易在社會情境中感到心煩,且不太能理解他人的想法。
研究人員也發現,肌膚接觸在嬰兒的發展扮演著重要角色。
這種母子間特別的互動尤其能有效安撫寶寶,寶寶比較不會哭鬧且能睡得比較好,研究發現這能促進嬰兒的腦部發育。(延伸閱讀:一哭就抱會寵壞孩子?研究指出回應嬰兒哭鬧反而讓哭鬧次數減少)
根據《科學人》雜誌的文章指出,住在孤兒院等貧困環境的孩童跟與父母同住的孩童相比,有較高程度的皮質醇(一種壓力荷爾蒙)。科學家相信,孤兒院所缺乏的肢體接觸是這種生理改變的主因。
許多關於按摩效果的研究都顯示:按摩能減少孩子的焦慮感,按摩也是親子在生心理上產生連結的好方法,爸媽可以從嬰孩時期開始幫孩子按摩,藉此建立緊密的關係。(延伸閱讀:抱或不抱?來看與寶寶的肢體接觸如何影響他的基因表現)
研究顯示,被按摩的幼童與成人在面對學業壓力、住院及其他壓力大的事件時較不會感到焦慮。
那麼,爸媽要如何表現對孩子的關愛、
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
1. 把寶寶從醫院帶回家後,去抱抱和摸摸孩子。
把他們抱在懷中輕輕搖動,花多一點時間撫摸家中寶寶,讓你跟孩子有肢體上的接觸。
2. 當孩子漸長後,可以跟小孩一起玩。
一起從事有趣的活動,如與孩子共舞或是發明一些愚蠢的遊戲,好比假扮成一個專門抱抱或親親的怪物。
3. 設個提醒,把擁抱納為每日例行公事之一。
在近期的《魔髮精靈》(Trolls) 電影中,精靈會戴著設有鬧鐘的手錶,每小時鬧鈴都會響,提醒他們擁抱時間到了。若有必要,就幫自己設一個鬧鐘,或是確保每天都會在特定時間給孩子擁抱,如孩子出門上學前、從學校返家後或是就寢前。
4. 在管教孩子的時候展現關愛。
當你在跟孩子說他們哪裡做錯時,把手放在他們肩上,並在講完之後擁抱他們一下,即便你對他們的行為感到不滿,還是要向他們保證你仍愛著他們。
若孩子會打自己的兄弟姊妹,就抱抱他們並告訴孩子擁抱的感覺比打人來得更好。
最後,小心不要做得太過頭,以免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尊重每位孩子感到舒適的程度,要知道,孩子可以接受的親密程度會隨著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改變,接受孩子有屬於自己的感覺跟意願很重要。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珊迪.施瓦茨 (Sandi Schwartz)是一位自由作家,寫了數百篇有關育兒,健康和環境問題的文章。她的部落格happysciencemom.com是一個廣受歡迎的育兒工具包,致力協助爸媽撫養快樂、均衡發展的孩子。同時她也分享了許多正向心理學相關的育兒技巧,資源和活動,以幫助父母教導孩子如何更成熟的處理壓力和增進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