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宇晴 諮商心理師
你常覺得朋友的育兒方法似乎很管用且容易?
每當與學校老師聯繫,都會令你緊張嗎?
你總容易被孩子挑戰,卻不知該如何是好?
…
若你曾有類似的心情,也許在親職路途上,需要停一停問問你想要的是什麼了!
親子是種雙向關係,然而這裡頭往往會參雜其他聲音,使你以為應照標準執行教養計畫,差了一絲一毫都使你焦躁不安,忽視平日裡與子女建立的默契或認識。(延伸閱讀:如何成為快樂的父母?4個好習慣讓你快樂育兒)
其實若大眾對親職能以理解取代指導與苛責,也許更能激發大人們有意願與能力理解孩童們。因為,完美爸媽事實上是不存在的,甚至只是成人對孩子需求的過度想像。
所以,相較於完美,就做個足夠好的父母吧!
足夠好就好了!
英國心理學家溫尼考特(Winnicott,D.W.)認為幼童成長的過程仰賴環境的扶持,母親的存在提供一個相對安穩的支持性環境,孩子與母親的頻率相互關連,故兩者都能在養育歷程裡體會到照顧與被照顧的內涵,從中學習與建立關係依附的意義。這些感受都仰賴時間與體悟,故提出「足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的論點。
但是過多教養資訊卻擴張了養育子女的焦慮,使專家的功能性被過度放大,當關係只有照本宣科地按照建議、規則或方法檢視一切是否完善時,更加凸顯想掌控所有,卻又畏懼成為真正父母親的意涵。
實際上,當接納足夠好就好的態度,便能容許事事不必盡善盡美,偶爾的疏忽或錯誤都能被接受,在情感與理智上能區分清楚大人或子女的個別需求,而不會混為一談,增加衝突與摩擦。(延伸閱讀:身為父母的我們犯錯時怎麼辦?讓我們跟孩子一起從錯誤中學習)
那麼該如何成為足夠好的父親或母親呢?
也許可以從陪伴自己及孩子兩部分著手。(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請大方地撥出時光,在關心家人前,先問問今天的自己過得好不好,為了什麼開心或難過,並慷慨地滿足內在的需要;與孩子共處時,了解品質更勝於次數,純粹陪在他們的身邊,不玩手機、不細數過錯、不叨唸應盡責任,只是陪著他聊聊天、唸唸故事書、一起發發呆…讓這段時間只屬於你們。
陪伴看似容易,做起來可不簡單,因為頭腦的慣性評論與意見仍會不時竄出,除了容易忽視真實的需要,也使相處的品質打折。
於是,每天或每週有個固定時段與自我或孩子在一起,是需要提醒與練習的。
(延伸閱讀:為什麼需要為孩子建立生活常規?父母可能不知道的7大好處)
這對兒童的發展又有何幫助呢?
足夠好,意味著所有的狀態能被討論、理解與接受,象徵著環境提供夠好的滋養與扶持。這些都會增加內心的安全感、挫折容忍度及情緒敏感度等。長遠來看,穩固了人我溝通、合作與相處的基礎。
育兒之路擔憂和挫敗總是難免的,無論是父親或母親,對子女的愛都是值得肯定,潛力都是值得期待的。
但此刻,你發現了嗎?
是否完美已不是這麼重要,當個足夠好的父母,就已經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