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黛安娜·迪維查 (Diana Divecha)
父母和專家都很注重孩童的行為,常會注意:他們的行為恰當嗎?他們表現得好嗎?父母該如何管理孩子的行為呢?然而,小兒科醫師克勞蒂亞·戈爾德 (Claudia Gold) 卻提出了不同的見解,她表示單就關注行為這件事可能會讓我們誤解或誤診孩子。
(以下為黛安娜與小兒科醫師克勞蒂亞的訪談稿,其中「黛」指黛安娜·迪維查,「克」指克勞蒂亞·戈爾德。)
黛:什麼叫做以發展-關係模式來看待孩子的身心健康?
克:以發展-關係模式來看孩子指的就是,無論眼前的人年齡多大,你會先弄清楚對方過往關係和目前關係的來龍去脈,接著才做出評斷。事出必有因,每個問題背後都有一個故事,瞭解一個人成長的故事(從科學觀點到個人的獨特經歷)對助人是很重要的。這會讓我們可以將焦點從個人放到該人的經驗脈絡上,也會將焦點從個人行為放到思考該行為背後的意義上。
我以前曾是位開業的小兒科醫師,站在照護家庭的最前線,也一直都對推廣兒童健康發展很感興趣。但到了 21 世紀初,我發現藥物治療變成照護青少年的標準了,我在診斷和開藥時也倍感壓力,因為我知道以兒童的精神健康來說,這方法並非總是正確的。因此,我開始學習如何在孩子一出生就開始支持那些家庭,運用身心發展的相關科學知識,我們有更多機會可以預防這種情形發生。
黛:您在《童年早期的發展科學》(暫譯)這本著作中,提到一句話:「孩子不是患者,關係才是所謂的患者。」請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克:我們就以一位有攻擊行為的學齡前兒童為例吧!老師告訴他的父母說這孩子患有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我經常在仔細問診跟聆聽的過程中,發現這類案例中的孩子小時候通常是好動,或激動,或是「很難取悅」的寶寶。通常這類型孩童的父母也容易感到焦慮或喪氣,並因此出現心理學家愛德華·特朗尼克 (Ed Tronick) 稱為「失調的舞步 (dance of dysregulation)」。也就是說,這樣的孩童很容易觸怒父母,父母容易生氣,這時睡眠剝奪的情況又攪和進來(父母與孩子通常都會遇到這個情況),這個失調的舞步就會持續循環下去。(延伸閱讀:「爸媽,請愛我、傾聽我」:小孩暴怒與退縮行為底下的心聲)
雖然這樣的失調是源自於孩童的生理,但這卻會影響到親子關係、大家的睡眠及父母的自我效能感,而這都會進而影響到孩子本身的狀態。所以,唯有在好好研判家人之間的關係(親子、夫妻及手足關係)時,你才會真正瞭解這個孩子的周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黛:所以說,若您只開了 ADHD 的治療處方藥物,可能就會錯失機會發現全家人生活其他面向的蛛絲馬跡。
克:沒錯。我在《沉默的孩子:那些太快被貼上「病症」標籤,從此被迫掩蓋真我,與世界失去聯繫的孩子們》這本書中,有提到長期使用 ADHD 藥物會如何導致不好的結果,且這經常會伴隨著藥物濫用、憂鬱症及自殺等共病情形。但是,我們從未在最一開始真正花時間去瞭解問題何在,我們通常不會去注意到孩子的生活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另一個例子是家暴,我遇過許多實例,孩子被當作患者帶進來,談話的內容總是離不開其症狀和藥物。之後,孩子的家中發生嚴重的爭吵,事情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孩子父母的婚姻碎裂。那時我們才知道,原來多年來,孩子都生活在極高壓的環境中。若我們不花時間去瞭解完整的故事,就會錯失許多救助機會。
黛:我們該如何改變大人的想法,讓他們把焦點從行為放到行為背後的意義呢?
克:談論一些例子會有所幫助。以一個典型的情境為例,有個孩子在學校排隊時,跟旁邊的人起衝突,並且推了他一下,你可能會因為孩子做了不對的事而處罰他。但若深入來看,你可能會發現那個孩子患有感覺過敏症,對他來說,與他人靠得太近並非容易的事,他會因此感到渾身不自在。若你有留心到孩子推人的原因可能出自感覺統合方面的問題,就能事先防範和因應這種情況。
或者,那孩子可能經歷過創傷或高度壓力。我們現在知道,在孩童成長初期承受高度壓力會影響其還在發育中的腦部發展,這類孩子極可能會有高度的壓力反應,他們會從完全沒事的狀態瞬間翻臉失控。因此,懲罰只會立刻讓問題攀升到最高點。這並不是說孩子之間打架就不用受罰,而是指當大人瞭解到孩童行為的背後有多種成因時,就有更多介入方式來幫助孩子的內心平靜下來。(延伸閱讀:我們習以為常的體罰,是否也算是一種虐待呢?5個建議幫助你打破代間流傳的教養模式)
我遇過一位在嬰兒時期經歷過重度忽視並留下創傷的孩子,他後來被人收養。當那孩子發怒時,老師就會用手在膝蓋上交替打著規律的節拍,幫助他冷靜下來並與他有所連結。打拍子或許聽起來有些可笑,但從另一方面來看,我們現在對這類孩子所採取的做法是完全行不通的。
單單要老師自己來改變大環境是很困難的,因為這是體制上的問題,必須要有可以支援和賦權老師的制度才辦得到。學校全體員工應該要先理解孩子的成長有哪些面向,再以這樣的資訊提供教學。我相信若我們的體制能做到這些改變,之後將能真正有效降低孩童被診斷為精神異常的普及現況。
黛:您強調一定要培養出孩子的「真我」,這似乎很難辦到,因為大人對孩子有許多要求和投射,或是對孩童教育抱持傳統的觀念,有人甚至鼓吹自己的成長方式。父母與專家要如何看到孩子最真實的自我呢?
克:大人必須付出時間和精力去對孩子真正想傳達的訊息保有好奇心,而且這必須盡早執行。舉例來說,在我居住的麻薩諸塞州鄉村小鎮,我們會教育所有的婦產科護士何謂「新生兒行為觀察系統」,該系統是從小兒科醫師 T·貝瑞·布列茲頓 (T. Berry Brazelton) 的著作發展而來的,共列有 18 個項目,能幫助父母與醫師解讀嬰兒最早期的徵兆(如其獨特的個人偏好和弱點),並找到寶寶可能需要更多支援的地方,好比他們回應光線和聲音的方式、他們移動的方式、他們對壓力的反應方式、他們的警覺程度,以及他們是否容易安撫。
這是讓父母從一開始就將寶寶視為個體的一種方式,且這有助於消弭「我的寶寶是因為討厭我才哭的」或「她很會操控人」的這種想法,因為嬰兒或許本身就很敏感或是偏好某個特定姿勢。而若要執行這個做法的話,父母必須認為自己有受到重視和照顧,因為唯有當他們心情不錯時,才更有辦法去傾聽孩子,真正瞭解孩子要表達的意思。當他們有壓力時,較有可能破口大罵或往壞處想。(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黛:您提到不要有當「完美父母」的壓力。為什麼追求完美是錯的呢?
克:英國知名的小兒科醫師暨精神分析學家 D·W·溫尼考特 (D.W. Winnicott) 有提到 一個概念叫做「夠好的母親」(他主要是寫母親,因為在他的診間孩子的主要照顧者通常是母親)。他表示,完美的母親(或照顧者)其實會阻礙孩子的發展。父母滿足孩子的需求的程度,只需讓孩子能容忍的生活上的干擾,這其實才是最重要的。
研究顯示,維持良好關係的父母在與孩子互動時,有大約 70 % 的時間會出現不適配、中斷及「不協調」的情形!重點不是干擾會出現,而是後續問題是能被修補的,這種跌宕起伏的不適配和修補會教育孩子什麼是人際關係。嬰兒、幼童及孩童都需要藉由挺過挫折和干擾的經驗來建立自我及自我效能,唯有這個過程才能真正建立心理韌性。(延伸閱讀:身為父母的我們犯錯時怎麼辦?讓我們跟孩子一起從錯誤中學習)
往後,當他們進入大學在考試中得了個丙,或是找工作被拒絕時,他們的內心就會強大到足以度過這些時刻。這很重要,因為年紀越大生命中會遇到的挫折也越強烈,但是,韌性的學習卻需要始於嬰兒時期。我在《沉默的孩子》這本書中提到許多故事,說明該如何陪伴孩子走過低潮並讓他們蛻變成更好的樣貌。
黛:請問您所說的「調節、連結和思考」是什麼意思呢?
克:這句話是出自兒童精神科醫師布魯斯·佩里 (Bruce Perry) 的著作,我經常告訴我教導的學生們,若你只能記住一件事,務必要記住這句話。無論是哪個年齡層的人,只要一有壓力,腦袋的思考零件就會失靈。因此,我們必須先調節好強烈的情緒,這樣才能與另一個人連結,進而讓對方得以思考和推斷當下的情緒。這麼做將會能夠讓我們思考我們的感受,也能感受我們的思考。(延伸閱讀:如何促進孩子的心理健康?培養每個孩子都該具備的情緒管理能力)
黛:您會如何建議父母處理手足間的紛爭呢?
克:我會應用一直以來所使用的架構,也就是著重在行為背後的意義。我曾治療過一個家庭,家中最大的孩子總是搶著當第一,這對他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影響,他們連門都出不了,因為那孩子要在早餐時喝很多牛奶,或是要當第一個穿鞋的人,諸如此類。(延伸閱讀: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該行為的背後是一個失去的故事,那位母親的兄長在她年幼時不幸去世,她的家人從未真正放下這喪子之痛,而是選擇「向前走」。對這名母親來說,她最大的孩子就代表著那未放下的傷痛,所以她在面對孩子間常見的手足紛爭時變得麻木不仁。最起碼你得聽到整個故事,才能瞭解情況並對症下藥。
黛:這是最後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讓政治家瞭解關於兒童發展的科學知識,讓他們意識到制定對孩童有益的政策是多麼重要的事呢?
克:我一直很想去美國國會播放新生兒與父母互動的影片。以下是我進行新生兒行為觀察的其中一部影片:
我們的訴求必須動之以情,這樣大家才有辦法理解嬰兒與我們是多緊密相連,以及他們的種種需求。還有說出孩子的故事,真正在孩子身上發生的故事才能打動人心。
作者介紹
黛安娜.迪維查 (Diana Divecha)博士是一名發展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耶魯兒童研究中心(Yale Child Study Center)和耶魯大學情緒智力中心(Yale Center for Emotional Intelligence)的臨床助理教授,他也是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至善科學中心(Greater Good Science Center)的顧問委員,並設有自己的部落格:developmentalscien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