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莎拉・漢梅克(Sarah Hamaker)
譯|傅雅群
編|Leah
梅麗莎・狄瓦里絲・桑普森(Melissa Divaris Thompson)是一位具認證的婚姻與家庭諮商師,同時也是「誠實媽媽」(Honest Mamas)的共同創辦人,她指出:「當我們還小時,會比較關注自己,但是隨著時間的學習,我們逐漸變得更有禮貌、更關心他人的感受。」
每一個小孩──甚至大人──都得花些工夫來解讀他人的意圖,而且常常往最壞的那面想。人們容易把事情解讀成「針對我的」,但通常我們需要後退一步、客觀地看待事實。
臨床心理師琳恩・札柯里(Lynn R. Zakeri)舉了一個路上被人超車的例子,她表示──與其一昧地相信他人意圖不軌,我們得要多想一些:「也許這個人在趕時間、或者他因為角度的關係沒有看見我,當我們太常處在受害者的位置上,日久了會變成一種習慣。」
當我們不再只關注自己,學會同理別人,這種心態幫助我們更能以禮待人、諒解他人。因此我們也需要這樣教育孩子。在小孩上幼稚園時就可以幫助他們學習這件事情,不論小孩的性格偏向悲觀或樂觀,爸媽應該多鼓勵孩子去看見別人的優點。
透過聚焦於建設性的、正向的動機,
小孩會開始視世界為一個充滿善意的地方,
而非處處充滿打擊。
「開始學習情緒的樣貌、以及感受的範圍,對小孩而言是時分重要的,」桑普森說道,「學著以惻隱之心待人處事,不論是對別人對自己來說,都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相關的建議。(延伸閱讀:情緒失控了?培養孩子情緒智商的3個技巧)
1. 認可孩子的感受。
桑普森建議父母不要忽視小孩的感受:「在你試著從另一個觀點看待情境之前,需要先辨識並認可小孩的感受,因為他們的感覺都是真實的。」
讓孩子有更多感受自己內在感覺的空間,
並有機會說出來,
有助孩子更開放地看見其他可能性,
尤其是他人的動機。
這會幫助小孩增進對自己與對他人的同理。
2. 問問題:引發小孩從不同觀點看事情的可能性。
作家史考特・艾密茨(Scott Amyx)建議爸媽可以詢問一些開放式的問句,例如「你有得到完整的資訊嗎?你有沒有機會去向另一群人核對你的看法呢?」,引導小孩去實驗、檢視所遇到的情境。透過這些問題邀請小孩去對他現在的結論有更進一步的思考。一旦小孩能夠找到屬於自己同理與回應他人的方法,他便更有可能這麼做。
3. 提供洞見。
小孩並不了解其實可以用很多角度看事情,猶他州的婚姻與家庭治療師提姆・賽恩(Tim R. Thayne)表示:「孩子會從『我是宇宙的中心,我的經驗是真實、正確的』,逐漸變得成熟,他們會逐漸了解現實是多元的。當人們面對不一樣的挑戰與情緒,自然會有不同的想法和行為。」幫助小孩了解這點,就能讓他們不再只以負面的觀點解讀他人的行為。
4. 想出5個他人行為背後可能的動機:透過引導與討論激發孩子的好奇心。
當小孩感覺被冒犯,賽恩建議爸媽可以引導小孩想出5個他人行為背後可能的其他動機。他說「這會幫小孩或青少年了解到,同一個行為可以擁有成千上萬個不同的意義,這會讓他們更能接受自己單方面的想法也許只是其中一個可能,而不是絕對的事實」。
5. 養成好習慣,建立正向的思維模式。
藥酒癮戒治中心(Ambrosia Treatment Center)的薩爾・瑞奇巴赫(Sal Raichbach)這麼建議父母:「讓小孩養成一些有助於正向思考的習慣,例如每讀一些格言、勵志的短句、寫日誌或冥想,這讓他們可用更正向的角度看待事情。這些習慣對天生就比較容易有負面思考的小孩來說,也許比較困難,但嘗試是值得的,因為對生活抱有負面思考會降低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使人更容易罹患心理疾患,如憂鬱或焦慮」。(延伸閱讀:為什麼需要為孩子建立生活常規?父母可能不知道的7大好處)
6. 提醒孩子過往的正向經驗。
當孩子因為其他兄弟姊妹的行為感到挫折懊惱時,幫助他們回憶手足曾經做過的好事情,可以讓孩子平衡掉對當下行為的負面的感受。協助孩子這麼做可以軟化他現在受傷的感覺、並將單一行為放進更寬廣的脈絡思考。「早年語言」(Early Lingo)公司的創始人和執行長卡恩・安東尼尼(Caryn Antonini)表示,她也會這樣跟自己的兩個兒子說,舉出對方對彼此很好、提供幫忙、友愛的事蹟。(延伸閱讀: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7. 爸媽先從自己開始,以身作則。
父母應該向小孩示範自己如何對情境做出反應,例如當其他駕駛突然轉換車道時,你可以說出其他可能的觀察,例如這位駕駛也許正趕著要去醫院、或是他可能剛剛渡過了很糟的一天,「這些行為可能並不是衝著我來的」。
保羅・克利斯多福森(Paul Christoffersen)告訴爸媽:「這是一個從小孩年幼至中學,父母都可以跟小孩玩的遊戲,這會幫忙孩子體會到,他們所認為的不見得就是事情的全貌。」
(延伸閱讀:感到緊繃、焦慮?爸媽必備且每天都能派上用場的五招正念法)
8. 引導孩子練習同理的思考模式。
如果我們可以慢下來,多去想想他人和他人的觀點,我們將能夠對生活有更正向的看法。札柯里表示:「我們需要教導小孩對一個情境擁有同理的反應,一個霸凌別人的孩子可能他在家裡也受到霸凌;一個可惡的老師可能正在經歷悲傷或承受很大的壓力。我們不能總是假設事情很糟、或是別人總針對我們」。
這裡有一個例子:一個青少年放學回家後,對弟弟妹妹大呼小叫,與其負面的解讀他的行為(例如他故意欺負弟妹),不如想想他今天有可能過得很糟,這麼一來,弟弟妹妹便可以用比較溫暖與關愛的態度回應他。(延伸閱讀:如何教孩子要有同理心?)
同理的想法通常可以緩和情況,
讓事情不至於越演越烈而變得傷人。
最終,如果我們把焦點放在正向的結果,不把一切往最糟的方向想,我們的感覺會好很多。「如果小孩相信別人都是壞的,他們會開始內化,憤怒和悲傷會鬱積在心裡。我們對小孩最有力量的傳承,是因應一切的能力,」艾密茨說道,「比起財富、人脈或家族聲望,幫忙小孩發展出一系列因應的能力對他們而言更有幫助」。
你可能還會想看…
作者介紹
莎拉・漢梅克(Sarah Hamaker)是一名獲得認證的育兒教練,她的宗旨是幫助父母對養育孩子更有信心,並重新發現育兒的樂趣。著有《終結手足競爭:引領孩子從戰爭到和平》(Ending Sibling Rivalry: Moving Kids From War to Pea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