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童童老師
只要媽媽一消失在他的視線,他就會開始放聲大哭,
晚上睡覺的時候也開始害怕關燈,一有風吹草動就驚醒。
總是因為小事而嚇破膽的偉偉,讓媽媽覺得又好氣又好笑,
但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後來經過幾次詢問,才知道偉偉原來是擔心接下來要上幼稚園了,
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也害怕跟媽媽分開。
還記得我們討論過害怕情緒的本質嗎?除了判定刺激源是危險的之外,大腦也對如是的刺激源感到「不確定」,因此才會活化杏仁核。
而杏仁核的活化,也會持續到這個「不確定感」消失為止。
因此,在解決自己的害怕情緒上,只要能夠增加確定感,
如此的害怕情緒,就有機會被解除或緩解。
想要增加確定感,很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學會預期」—雖然沒發生過,但我大概知道「猜得出」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我也在猜得出來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的情況下,先準備好可以如何面對。
- 基礎情緒:害怕/恐懼
- 情緒的本質(身體準備狀態):注意力放在外源性刺激上,比如上幼稚園、與媽媽分開等,而啟動戰鬥或逃跑模式。
- 情緒的目的(賦予事件的價值):危險。新的環境與老師,可能會是危險的,與媽媽分開也可能會遭遇危險。
- 促使做出的決定:我要逃跑!我很害怕,所以我會放大環境中,本來無害的刺激。
接著,用我們上一章討論的三步驟引導偉偉害怕的情緒,並讓孩子學著在這些害怕的誘發源中,預期這些事件上會發生什麼事。
Step 1:面對情緒
「每次看不到媽媽的時候,你是什麼感覺呢?是不是覺得心臟怦怦跳?(可以將孩子的手放在自己的心臟上知道該感受哪個位置)是不是在有些時候,你會想要逃走,不想待在一個人的地方?」
「這種感覺叫作緊張喔!來,你可以自己說一次嗎?」
「緊張很正常喔!如果是我,我也會緊張。」
Step 2:釐清情緒
與孩子討論上幼稚園會緊張的部分:
「上幼稚園為什麼讓你緊張呢?是因為去幼稚園你看不到媽媽嗎?還是因為你怕去幼稚園遇到很兇的老師?」(延伸閱讀:「孩子下課後亂發脾氣,可能是不適應校園生活的警訊。」—拋下先入為主的觀念才能真正發現孩子的需要。)
Step 3:解決自己的情緒需求(害怕情緒—學會預期)
「雖然緊張很正常,但我們可以做一些準備,讓自己不會那麼害怕喔!」
- 學會對與家長分開的預期:「上學那天,我會幫你準備好早餐,吃完之後,我們陪你一邊散步一邊走到學校。等你中午一吃完飯,我就會出現在校門口喔!」
- 學會對幼稚園的預期:「園長有說,在開學之前,我們可以先去幼稚園參觀,那天我可以陪你一起進去看你的教室喔!」
上述的流程只是參考,不一定要照著上面的流程走。只要能夠協助孩子情緒緩解,家長們可以多試幾次,找出最適合自己與孩子特質的方法。(延伸閱讀:孩子的開學收心操—6關鍵幫你迅速評估孩子適應狀況,安穩迎接開學(上))
不管怎樣,「讓孩子覺得家長是站在他這邊」才是最重要的。
如此,孩子才會願意相信你是幫忙的角色,
而不是施加壓力的對象,而願意有所改變。
此外,在引導害怕情緒時,也有很多時候孩子根本不知道因為什麼事情而怕,所以一問三不知!或者表現的根本不像是害怕!
這是因為孩子的因果連結能力還不是那麼成熟,因此在出現壓力事件時,雖然的確誘發了孩子的情緒,而將孩子準備在「戰鬥—逃跑」的狀態中,但他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情緒是被什麼事件或原因影響,因此也不知道如何解釋。(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其次,大多數家長對於害怕情緒出現的理解,就是來自於孩子出現「瑟瑟發抖、大哭、害怕表情緒」等明顯行為「逃跑」表徵時,別忘了,孩子還有可能會出現「戰鬥」或「凍結反應」。
想想當你無預警的遇到一隻蛇,你會有什麼反應呢?可能會有轉身就跑(逃跑)、拿東西丟牠(戰鬥)、或僵直無法動彈(凍結反應)吧?
所以當孩子面對讓他害怕的人事物時,孩子也有可能會用摔東西、打人、講不好聽的話等方式回應;也可能乾脆「當機」在原地!面對這些狀況,我們可以怎麼辦呢?(延伸閱讀: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孩子雖然不一定知道在怕什麼,
但藉由觀察孩子行為上的改變,
就可以找出開始改變的時間點。
在釐清這個時間點上有哪些壓力事件後,就可以比較明確的知道孩子是被什麼事情影響。
本文摘自撞牆教養學:用12個練習理解孩子,將衝突化為溝通的轉機
如何在學校中協助「內向」孩子的發展?這幾種策略讓內向者感覺受重視
孩子的開學收心操—6關鍵幫你迅速評估孩子適應狀況,安穩迎接開學(上)
開學之際如何調整步調再出發?—輔導老師給孩子的 5招無痛開學守則。
作者介紹
童童老師,本名童雋哲,畢業於中山醫學大學職能治療學系、台灣大學腦與心智科學研究所,現任安美診所-兒童專注力、情緒、感統訓練技術長及職能治療師。專長為神經科學、感覺統合、兒童發展、職能治療與評估、教養諮詢、兒童情緒調節與訓練、亞斯伯格特質兒童人際訓練、過動與注意力不足之評估與治療。在協助過許多家庭後,開設臉書粉絲專頁「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以簡易的圖文說明複雜的腦科學、心理學、神經科學等,讓更多父母能理解孩子的行為、情緒。
提供確切有效的方式,讓父母能以適當的方式輔助,解決孩子的各種疑難雜症,因此廣受父母好評。
FB:童童老師的孩子這樣說 https://www.facebook.com/otbrain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