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娜.蘭斯柏(Janet Lansbury)
譯|筆鹿工作室
什麼時候該開放孩子自主選擇?什麼時候該設限?—當我們無法果斷與平靜,小孩可能更不知所措(上)
這讓我想起一個教養經驗法則:害怕(甚至只是輕微的退縮)自己會使孩子沮喪、失望、生氣,會蒙蔽我們的雙眼,造成做出有負面影響的判斷力。
我認識有些家長非常難以採取果斷的行動(即使他們都很有智慧,明白孩子多麼需要這樣的行動),他們都很溫柔、敏感,但難免過度認同孩子的感受。(咳咳,我似乎很懂得這種類型的父母呢?)
瑪德警告說:「父母的矛盾、罪惡感以及角色的混亂,
令人驚訝地會很快被幼兒發現並加以利用,
好像他們有第六感一樣。
父母的任何矛盾心態,都會讓幼兒出現埋怨的回應。」
難道我們想要孩子變成這樣?絕對不是。孩子經常在對抗我們,向我們發脾氣和崩潰,這是他們最需要的自由。
因此,我們的工作是成為堅實的領導者,
能夠保持冷靜,具有同理心,
面對孩子所造成的風暴不動搖、
不生氣、不憐憫,
也不會將孩子這種行為視為在針對你個人。
「『好吧,隨便你。』這樣說很容易,但會得到什麼結果?」(延伸閱讀:「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我認為下面有一些狀況,孩子需要我們溫和堅定的反對,堅決否定他們的選擇:
- 傷害自己或他人。這例子很明顯。有時候,只要是安全的,我們可以允許孩子選擇打或踢某些東西、跺腳,或做其他事,鼓勵他們安全地發洩情緒。然而無論孩子的行為怎樣激烈、戲劇性或不適當,永遠要接受、認同孩子的感受。
- 一直搶玩具。這通常顯示出孩子想要尋求協助或限制,需要溫和的安撫。
- 汽車座椅是孩子與家長發生爭執的常見原因。我不相信孩子會想主動坐進汽車座椅裡,但他們可以選擇要不要父母幫忙。
- 挑選衣服在合理範圍內應該屬於孩子的特權。但我認為不應該讓孩子出門時穿著不舒服、暴露或不適當的服裝。對我來說,這是忽視孩子,不是尊重孩子。
- 父母走開去想去的地方,這是孩子不可以討價還價的。再度提醒,要永遠接受並認同孩子的感受,向孩子保證你會回來,然後平靜地離開。如果父母態度猶豫,孩子會想要掙扎讓父母留得比較久,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種折磨。
如果孩子在以上情況中沒有得到他們所需要的明確、
一貫性限制,他們的舒適感和安全感就會減少,
這往往會導致他們在其他情況中也會想要測試父母的底線。
在自由與限制之間,維持這種微妙的平衡是不容易的(特別是對我們這些想要使孩子快樂的父母而言),但我們每天所做的這些無盡且艱難的選擇,就是對孩子明確的愛,孩子在內心深處都明白⋯⋯也知道自己很需要。(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本文摘自設限與管教:瑪德葛伯教你允許孩子犯錯的勇氣
你可能還會想看…
「情感上的親密」、「自我接納的感覺」是怎麼產生的?一起來看看腦神經科學怎麼說!
「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崩潰小孩一出現,我的理智就斷線…」—一起學小孩人生中的大功課:情緒的自我調節(上)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