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明儀 (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編|Cindy
寶寶大哭是正常的嗎?
最近有個機會跟朋友聚會,場合裡有一對年輕的小夫妻跟一個一歲的寶寶。一歲的孩子其實很活潑了,爬上爬下扶著走的時候難免跌落會撞到頭,孩子因為痛而大哭起來,爸媽看著她不斷地說“It’s okay, you are okay”. 但孩子並沒有被安撫,反而繼續哭得更大聲,讓爸媽感覺不知所措,轉頭跟朋友詢問孩子這樣大哭是否正常?
寶寶的哭聲對我們造成的影響
零到三歲協會的研究指出,帶養挑戰排名第一名的是幼兒的暴怒行為,但是第二名居然是嬰幼兒的哭。有一個歐洲的研究把二十幾歲的大學生放在一個機艙裡,生理監測他們的身體的變化,然後開始播放嬰兒的哭聲,結果顯示就算是這些還沒有當爸媽的成年人,在聽了二十分鐘陌生嬰兒的哭聲後每個人生理上都出現了變化,彷彿是要因應危機一般腎上腺素都飆高,這樣的生理反應希望成年人都能夠對在哭的幼兒提供協助,確保他們的存活。陌生人都如此了,更何況是爸媽?
寶寶用哭聲來跟外界溝通
- 他們哭是因為餓了渴了 ;
- 他們哭是因為尿布濕了不舒服 ;
- 他們哭了是因為希望你過來抱抱他們 ;
- 他們哭了是因為半睡半醒的狀態要轉換,讓他感覺很不舒服等等,
孩子們哭是因為他們在跟我們說話,
他們的哭就是他們的說話,
說話本身沒有錯,
難是難在我們照顧者如何承接他們的哭。
大人面對哭聲的困惑與挫折
如同歐洲的那個研究,照顧者對嬰幼兒的哭不是只有想法被影響,我們的生理狀態會牽扯著我們的情緒讓我們感覺更難承接著孩子的情緒。我們在我們的困惑與嘗試安撫的挫折裡同時要承接這些哭聲。如同孩子的哭是正常的,照顧者的困惑和挫折也都是正常的,我們成人在生活中非常依賴說話方式的溝通,所以當然面對一個無法說話的對象,我們會感覺困惑與挫折,更不用提加上睡得不夠好,沒有幫手等這些狀況。
對寶寶的作息有整體的理解
零到三歲協會的文章指出頭兩個月大部分的寶寶每天的哭加起來大約是2.5個小時,可以想像新手爸媽承受的壓力。
不過好消息是,
寶寶的日夜韻律被拉出來後,
到三四個月時,
除了有黃疸或是腸絞痛
等生理症狀的寶寶以外,
大部分的寶寶哭聲會越來越少,
因為他們的適應也會越來越好。
美國專家們給爸媽的建議是或許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紀錄來幫助自己理解孩子哭的時間,在孩子出生之前先做好這些24小時的空白表格, 等到孩子來時,紀錄時只需要在時間上畫線,不同顏色的線可以是不同的日常活動,例如藍色是哭的時間,黑色是餵食時間,紅色是睡覺時間。有的時候這樣簡單的表格幫助爸媽在每天的忙亂中看到一個比較大的畫面,感覺對孩子的作息有個較整體的理解,而不是感覺每個片刻被孩子的需求帶地團團轉。
照顧好自己,才能當個平穩的爸媽
另外,真的想要跟爸媽們分享在這前幾個月裡,請不要糾結沒有整理家裡這件事。事實上,有四歲以下嬰幼兒的家庭,都不會是太整齊乾淨的。不要讓自己太累,覺得孩子睡著了要把握時間做家事,我想跟孩子一起午覺一下或許更有幫助,因為整齊的家和情緒可以平穩的爸媽比起來,孩子更需要的是後者。
等到孩子兩個月大時,當他白天清醒時盡量多跟他互動,跟他說話,對他唱歌,玩玩他的手腳,讓他感覺到白天你的反應跟晚上不一樣,這有助於他開始建立對日夜的區別。當孩子有辦法在晚上睡多一點時,大人也比較不會累到情緒很不好。(延伸閱讀: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再多一點點的同理跟安撫
在一開始提到聚會觀察到的情境裡,孩子持續大哭可能在表達需要爸媽更多的安撫或是疼愛。對於大一點的孩子,或許因為是社交場合,爸媽那個“你沒事啊,沒關係“ 有一點太快給出來。(延伸閱讀:「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我們想像自己不小心撞到頭時,
都還要揉揉痛處,
自己懊惱一下才能真的okay。
所以或許一開始爸媽們可以多做點同理。
“爸爸/媽媽看到你跌倒撞到嚇一跳,感覺好痛喔!”幫她揉揉之後,然後接著再說“其實好像還好,It’s okay.” 或許這樣讓孩子感覺更被理解,他就不用接下來用更大的力氣哭,嘗試跟我們表達她還需要我們給他更多的安撫。
可以預見的,我們的寶寶還是會哭,因為他們參與在每天跟我們的溝通裡,但是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幫助爸媽們了解自己的反應,在互動裡摸索如何幫助孩子與自己。
你可能還會想看…
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準備去醫院生產,家中大寶怎麼辦?」—掌握7重點,幫助孩子預備分離、迎接手足。
與孩子的情緒對焦,做個平和的父母,教出快樂的小孩—10個和平育兒不處罰的小訣竅
作者介紹
孫明儀 美國嬰幼兒心智健康治療師
我是個兩個孩子的媽媽,
當爸媽是一個自我演化的過程。
學習新知的目標是觸發自己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