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
教養原則
1.過度嚴格或是過度寬容都沒有用
若父母表現得很憤怒、激動或是話太多,有可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舉例來說,若父母開始對孩子大吼大叫:「打人是不好的!這種行為會傷到人!」,則可能會由於過度關注孩子的舉動而火上加油。
如果爸媽用恐嚇、
體罰的方式處理,
也會讓孩子學到
「可以用傷害別人來解決問題」。
或許體罰或把孩子關到房間可以帶來當下短暫的服從,但是往往也會在孩子的心靈刻下深深的傷痕,會讓孩子變得更憤怒、憂鬱、焦慮甚至更叛逆。(延伸閱讀:嚴格管理就可以教出聽話又乖巧的小孩?—嚴格教養對孩子的7個負面影響)
另一種極端是放任,當爸媽不敢忤逆孩子,任由孩子破壞跟撒野,小孩可能也會感覺到很失控跟可怕,會被自己的情緒跟行為嚇到而不知如何收拾後果。另外也有爸媽會採取溫和協商的方式,例如說「喔不!拜託別打我,可以嗎?」或「我們不會打自己的朋友,對吧?」。(延伸閱讀:孩子這樣教,容易被寵壞—採取放任式教養的9個負面影響。)
看似充滿問句或是彈性討論的訊息
其實對幼兒來說太複雜,
因為他還沒辦法清楚的解釋自己,
甚至會認為爸媽也是同意的行為的,
這會讓孩子的理解更加混淆。
2.孩子需要來自爸媽的帶領
有時候爸媽的功能是幫孩子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以協調的。當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或是某些需求沒有被回應或滿足,可能會特別堅持,讓親子關係陷入一種權力角力,這時候爸媽的理解跟回應變的很重要。(延伸閱讀:不想再跟孩子「纏鬥」了嗎?讓親子關係理論解救你! 掌握關鍵90秒,與孩子停戰和好。)
主動地和孩子溝通你的期望、
限制、和行為後果,
好讓你的紀律清楚、明確、可執行。
當我們表達出聽懂孩子的沮喪跟洩氣,但是也用溫和的方式讓孩子理解自己的想法,這會讓關係變得更加包容跟有彈性,孩子也可以因此逐漸發展出理解跟同理別人的能力。治療師愛德華茲(Blake Griffin Edwards) 認為:
「當孩子發現自己不再需要
索求關愛來被聽見、或是被愛,
慢慢地,他們建立防備和
發洩的需要就可能會減少。 」
3.溫柔而堅定,但提供選擇的彈性。
當孩子還小,爸媽的工作並不是當孩子的朋友,不需要凡事都經過孩子完全的認同,然而要怎麼拿捏孩子的自主性跟規範呢?蘿拉博士指出可以運用以同理心設限制的原則。例如當你現在就需要孩子上床睡覺,或是不要攻擊弟弟妹妹,不需要在你目前認為沒有空間的事情上徵得孩子的同意,因為如果你問:「現在去睡覺好不好? 」「可以請你不要打他嗎? 」孩子通常會說: 「不要! 」。明確的設限是必要的,但是你可以給孩子一點選擇的空間。
例如溫和堅定的說:
「我知道你還好想玩(同理孩子的情緒),
不過現在到該睡覺的時間了(堅定的設限制),
你想要先聽完這個故事,
還是先喝牛奶?(提供選擇的空間)。 」
或是「弟弟剛剛拿走你的車車你真的好生氣,但是我們不能打人(把孩子帶開),你想要我在這邊安靜地陪你一下?還是先抱抱你呢? 」
接受限制也是學習的一部分
孩子在長成獨立個體的過程中,
其實更需要合理的限制,
這會讓孩子發展出對自己穩定的自我感,
找到與人建立關係的能力,
透過調整自己的過程,孩子能更進一步學習合宜的社交行為跟情緒的調節,這對將來的人際關係跟自控的穩定度都將有極大的幫助。當孩子逐漸看見自己對外在世界掌控感,可以創造跟遊戲,同時也對自己的內在有控制力,會逐漸發展出對自己的肯定感跟成就感,也將有更穩固的根基探索這個新奇的世界。
你可能還會想看…
減少親子衝突的關鍵—聆聽小孩行為失控底下的心聲「爸媽,請愛我、傾聽我」。
作者介紹
賴敬云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昱捷診所。曾任編輯、大專輔導老師,現職諮商心理師。熱愛文字、翻譯,也喜歡貓。認為親子關係是一段複雜而美好的旅程,路途中我們逐漸辨識出自己與孩子輪廓,重新看見你我,修復關係,讓愛能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