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
好不容易度過最辛苦的照顧階段,
當孩子逐漸變得更活潑,互動更豐富時生活的麻煩好像也變多。
當小孩從任人擺佈的嬰兒長成一個更有主見,話更多的幼兒,也開始有很多無理的堅持,甚至出現更多講道理講不聽,情緒崩潰的時刻,這時我們該如何支持孩子的表達呢?設限制跟尊重孩子的拿捏標準又是什麼?如果孩子的意見跟堅持是發展自我的一部分,那又為什麼要設限制呢?
適齡的期待
爸媽怎麼思考孩子的行為是重要的,因為這個理解有助於讓我們了解小孩在想什麼,避免過度解讀孩子「愛唱反調」,「故意跟自己作對」。例如寶寶5-8個月的時候會開始獲得更多的動作技能,發現可以丟東西,甚至把你檢給他的食物跟玩具都往地上扔,但這時候寶寶並不是故意找碴或是搗蛋,而是正在經驗一個可以創造遊戲,並覺得有趣的過程。
另外幼兒也常會展現出自我中心的反應,爸媽會覺得孩子怎麼這麼「不懂事、不體貼」,但是這其實是一個正常的發展階段,因為在幼兒的認知裡面,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自己有關,自然也期待這個世界順應自己的需求,這是每個人認知發展的開端,也是孩子追求自主的第一步。不過此時當事情一不順自己的意,或是因為表達很有限,自己的心情沒有被爸媽順利地回應或解讀,小孩也很容易因受挫而大發雷霆。(延伸閱讀:親子關係衝突讓你快崩潰了嗎?記得家中幼兒只是個小小孩…)
「爸爸媽媽很壞! 」
研究兒童發展的精神分析學者梅蘭妮.克萊恩 (Melanie Klein)指出兒童成長過程中,會透過二分(splitting)的方式理解爸媽是好的還是壞的,對幼小的孩子來說,當爸媽無法立刻滿足自己的時候就是壞的,可以給自己好東西的時候才是好的,而他的情緒也可能隨之快速地爆發或轉換,上一秒還哭的天崩地裂,下一秒又雨過天晴。
在幼兒的階段,孩子還沒有辦法
發展出對他人比較成熟的認知,
不知道好壞並存的概念,
也沒辦法做出客觀的判斷,
這時十分仰賴爸媽幫孩子理解他的情緒經驗,
並且找出變通的協調方式。
有些爸媽可能會擔心,光是處理情緒不好好講道理,孩子會不會更不懂事?然而許多相關的研究都指出,情感的調節跟認知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過程,當幫助孩子調節及穩定情緒,你就是在協助孩子增進認知能力、注意力與學習能力。(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孩子難搞時,爸媽該怎麼辦?用同理心解鎖孩子的情緒)
為什麼要設限制?
雖然我們了解情緒表達跟堅持是小孩發展的正常過程,但是也不代表爸媽就需要事事讓步。其實訂出規範並不是要剝奪孩子的權利,人之所以能適應現實是因為具備跟限制妥協的能力,例如有些危險的地方不能去,出格的事情不能做,需要學會遵守規範跟承擔責任,而孩子也需要這樣的練習。(延伸閱讀:孩子這樣教,容易被寵壞—採取放任式教養的9個負面影響。)
對孩子訂出界線
除了維持健康與安全外,
也是藉此讓孩子
慢慢學會衝動控制、
自我安撫跟了解自己是
如何被社會期待的。
這些能力可以幫助孩子在日後更順利的融入家庭之外的團體生活。(延伸閱讀:幫助孩子贏得尊重及好人緣!—面對孩子的社交情境,爸媽可以掌握的3大原則)
教育工作者珍奈特.岡莎蕾絲-米娜(Janet Gonzalez-Mena) 這樣比喻對孩子設限制:試著想像要在黑暗中開車駛過一座橋,若橋邊沒有圍欄,我們就會小心翼翼地緩慢駛過,但若我們看見其中一側有圍欄,就會安心大膽地駛過。這就是幼兒對周遭環境設限的感受。
很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發現孩子會測試爸媽,出現「你說不可以但我就要」的狀況,這其實是小孩為了找到能讓自己感到安心的「範圍」,因此如果爸媽選擇縱容或無視,小孩便會持續試探照顧者,直到找到那條分野為止。
教養專家珍奈特.蘭絲柏芮 (Janet Lansbury)也指出:
在沒有明確界限下長大的孩子
更容易缺乏安全感,
因為他們承擔了過多的抉擇和權力。
這樣長大的孩子會無法確認社會或是其他人會怎麼回應自己,也不確定自己是如何被期待的,反而失去孩子應有的快樂自由。
而當大人設立行為界限時,孩子並不會因此受傷,但是會有自己的情緒表達。孩他們可能會嚎啕大哭、抱怨甚至是大發脾氣。與孩子情緒對焦的作者蘿拉博士建議:
「孩子可以擁有自己的感覺,
當被爸媽限制,他會感覺生氣和失望
是很自然的情緒反應,
我們的目標是去接受這些感受,
並讓孩子學到並不會因此就失去爸媽的愛。」
接下來我們來一起思考,在設限制的過程中,到底有哪些實用的方法跟原則:如果孩子堅持己見只是自我發展的一部分,為什麼還要對孩子設限制呢?(下)。
你可能還會想看…
怎麼有效的引導小孩內化爸媽的教導?教養暢銷書說這樣做,找出放縱與權威之間的平衡
「當我設限制,孩子就發脾氣怎麼辦?」—限制不合理的行為,但允許小孩擁有自己的感覺
「什麼是溫和又堅定的正向教養?」—專家說這樣做,不用提高音量也能幫助孩子守規矩。
作者介紹
賴敬云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昱捷診所。曾任編輯、大專輔導老師,現職諮商心理師。熱愛文字、翻譯,也喜歡貓。認為親子關係是一段複雜而美好的旅程,路途中我們逐漸辨識出自己與孩子輪廓,重新看見你我,修復關係,讓愛能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