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好孕40週
  • 初生12個月
  • 專業選文
  • 會員中心
    • 會員登入
    • 會員註冊
  • 加入Line好友
  • 登入
  • 註冊會員
  • 會員中心
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每周孕事
    • 生產故事
  • 好孕
  • 初生
  • 專業選文
  • 影音課程
    • 嬰幼兒課程
    • 生產準備
  • .
  • .
  • .
  • 帶養難題
  • 幼兒
  • 正向教養

幫助孩子贏得尊重及好人緣!—面對孩子的社交情境,爸媽可以掌握的3大原則

  • 2021 年 9 月 6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幫助孩子贏得好人緣!---面對孩子的社交情境,爸媽可以掌握的3大原則
Total
0
Shares
0
0
0
0
0
Like
Line
Tweet
Pin it
Share
Share
Like
文|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
譯|愛兒學編輯部
幼教專家麗莎跟我和朋友們一起聊關於孩子日常教養的事,
在我們的談話中,麗莎分享了她個人的教育觀點:
「幫助孩子在生活情境裡得到成功是大人的責任。」
這也是我十分贊同的想法。

我十分相信要給孩子機會發展務實的社交智慧,和以最少的干預支持他們的探索和經歷,我相信孩子們需要也值得我們的幫助,爸媽應該要協助使他們的行為符合社會規範。絕對不要讓孩子如脫疆的野馬般地去擾亂、干擾別人,或以其他方式表現粗魯或任由自己被欺負。(延伸閱讀:「如何有效面對霸凌?」—教育孩子具備同理心、堅定表態)

愛我們的孩子
不只是確保他們的身體安全,
更要保護他們
不致成為媽寶或是霸凌者。

雖然爸媽不能預防所有的問題,但仍有許多是我們能做的,以確保孩子在社交情境獲得接納及成功。而保護和干預的界線是在哪裡呢? 這裡提出3個大原則作為參考:

安全性原則

1.觀察孩子

安靜的觀察孩子,特別是當他們在使用離地面有點高的設施或台階,或是你發現有其他立即可見的危險時。這是特別重要的,尤其是在孩童初次嘗試一些新的挑戰或是有其他孩子也在附近時,因為即使是最敏捷的小孩也有可能被另一個孩子撞倒或絆到。

2.不要幫倒忙

我不建議將孩子舉起放到高的設施、階梯、牆上,或其他的建築物上,或是讓他們從上面往下跳到我們的懷裡。因為把他們放到他自己無法達到的地方,會讓孩子對自己能力有錯誤的評估。

3.做個「好友兼保鑣」

如果發現孩子和其他孩子在一起時,有不安全或有攻擊行為的傾向,或者是發現孩子和其他看上去不安全或有攻擊性的孩子在一起時,這時他就需要我們的幫助。好友兼保鑣是「冷靜」的概稱,

爸媽要提供情緒中立的干預和保護,
而不是焦慮的干預或是責難。

作為好友兼保鑣,我們盡可能的阻止打架、互咬、推打等情形的發生,但同時也承認背後的衝動和感覺(如果這些情緒解讀對我們來說是清楚的)。舉例來說,我們可以將手放在兩個孩子中間,來防止或是轉移不安全的行為,同時也表達「你很想打人,看起來你不想要這個男孩太靠近你對嗎?或許你們其中一人可以挪過去一點。」(延伸閱讀:「小孩崩潰時,到底怎麼保持冷靜?」一位母親的現身說法!)

好友兼保鑣了解這是一種衝動的、沒有理由的典型行為,只有言語的提醒,或是斥責是不足以預防的。孩子們需要我們的保證,在他們經歷這些不舒服的階段時會得到支持。如果這種攻擊或是不安全的行為持續存在,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的孩子正在暗示他們有極大的不舒服(也許他們感到疲倦、飢餓或是有情緒)而且想要離開。

禮貌原則

1.環境規則的遵守

要幫助孩童們成功,我們必須確定孩子遵守任何特定場所的「環境規則」。這意味著幫助他們了解或至少讓他們適應規則。

我們個人也不許認同
某些環境的規定,
但是在別人的地盤
我們沒有權力去爭論
或是改變這些規則。

例如,我們認為有個朋友太過拘泥於規定,她規定孩子們吃或喝東西時應該坐下,但我們已經決定讓孩子參與其中一起玩,就應該要接受朋友的原則。當下我們不見得有立場去質疑或是測試這些底線,而讓我們的孩子孤立無援也不是最好的做法。

2.公共場所的遊戲

在公共的遊戲場所也是一樣的。有些遊戲的互動和規則是由孩子們當下遊戲時慢慢形成的,我們應該幫助我們的孩子,作一個好客人,去了解和遵守大家制定的規則。(延伸閱讀:「要排隊、輪流玩、不可以搶、拿來給我沒收!」—除了把爭吵的孩子拉開,我們還可以怎麼做?)

適應環境規則的能力
是社交智慧的基本元素,
對孩子現在的發展
跟之後的成長都有助益。

3.玩具的取得

我在觀察學步期孩童時發現,玩具的取得是早期孩童最常見的,學習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之一。但是我不會讓孩子從別人手中搶走玩具,除非我確定其他的父母也完全期待要參與這種類型的探索。

4.基本的安全與顧慮

孩子不太可能已經學會覺察他人的需要,所以我會引導我的孩子避免爬到溜滑梯的高處、待在溜滑梯底下太久、插別人隊,或是當其他孩子等著要玩時仍霸佔設施。

幼童傾向沉浸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
所以我會在旁擔任我孩子的好友兼保鑣,
中性的確保小孩的禮貌和安全性。

「這個小朋友現在也想要玩溜滑梯了。你能挪開一下嗎?來,我來幫你,不要擋到他的路,這樣他滑下來時,才不會撞到你。」

5.在餐廳、或樓梯間

基於禮貌和安全的理由,我不會允許孩子們在公共場所做任何類似干擾他人的事情。包括太過大聲或是吵鬧、到處亂跑、把東西拿下架子等等。

在外面的環境,
我們有責任保護孩子的尊嚴跟安全。

如果他們無法做好自我管理,就該帶他們回家,重新考慮是否合適再帶他們來這樣的場合。

6.不要期待只用嘴巴說小孩就會服從

孩童通常能夠遵循口語要求和指令,但我通常都會採取身體力行的協助。

社交場合往往具高度的刺激性,
令人分心,
甚至連非常了解規則的孩子
也可能需要我們的幫助
來遵守這些規則。

7. 預備就如魔法般有效

爸媽可以先預備孩子面對多元的狀況和情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會被接納、有能力、自信和安全的。預備也可以幫助孩子接受,甚至是期待新奇的、具挑戰性的、不舒服的,和看來不愉快的場合。這些是為了協助孩子更能融入團體而鋪路。

例如慎重的解釋
不同情境的規則,
我會以「我陪你一起」
作為基本的的態度,
而不是制定權威的規矩。

「奶奶對大的吵鬧聲很敏感,所以當我們在她的屋裡時,如果你想要大叫,請讓我知道,我們可以到外面去。」

再者,學步期的孩童對玩具可能充滿正常的佔有慾,但是可以讓他選擇一些他願意與來拜訪的表弟分享的玩具。這可能可以提高人際互動的成功率,但是對學步期的孩童來說,這是永遠無法保證的。

信任原則

1.賦予孩童執行的權力

一旦我們設定基本的規則限制,就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吧。換言之,一旦我能預防我的孩子在公園玩時拿走別的小孩的玩具(或我來不及發現而她已經拿走玩具時,就幫助她還回去),我不會建議孩子們輪流玩,或是給其他替代的玩具當作安撫,因為這些都是大人以自己的方式在做彌補。

根據我20年與嬰兒和孩童的工作經驗,大人制定的解決問題方式和指導完全是低估了孩童。我發現孩子們會以多樣化的方式解決問題,或是單純的放棄然後繼續前進,我認為孩子是相當有韌性和有力量的。

 我們幫助孩子的意圖,
往往來自自己的不舒服和個人的揣測,
這些並不能反應出
孩子們實際的感受或需要。

我們的干預可能不智的教導孩童他們需要成人去安撫他們的失望,或教他們下一步該怎麼做,但是當我們能認可小孩的感受,並抵替他解決問題的誘惑時,孩子就學的更多並且更能建立自信。(延伸閱讀:「我擔心孩子不會處理衝突容易被排擠!」—當大人不再急著介入,小孩才能透過經驗學習)

除了通過設定適當的限制
來確保孩子在社交層面獲得成功之外,
最重要的是我們提供孩子
社會學習能力的基本信任。

而一個人建立起健康的自信和他的社交智慧永遠是習習相關的。

原文連結

 

你可能還會想看…

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下)

「怎麼引導小小孩發展出處理衝突的能力?」—RIE教養法實戰篇


作者介紹

珍奈特.蘭絲柏芮(Janet Lansbury)曾是一名演員和模特兒,她對親職教育的熱情是從她成為一位母親後,向嬰兒專家瑪格達·戈貝爾尋求指導時便開始了。她深受瑪格達的啟發,也相當感激她,於是她開始跟著瑪格達接受專業訓練。在過去的20年裡,珍奈特在洛杉磯教授RIE的育兒課程,在許多兒童早期研討會上擔任演講嘉賓,也撰寫育兒文章,並在嬰幼兒教育資源理事會(RIE)任職。 她鼓勵父母和與兒童工作的專業人員把嬰兒看作是獨特的、有能力的人,具有自然的學習能力,不需要特別教就能學會、也能發展運動和認知技巧、溝通、面對該年齡會有的挣扎、發起和指導獨立遊戲。

Total
0
Shares
Like 0
Line 0
Tweet 0
Pin it 0
Share 0
Share 0
Like 0
個人頭像
愛兒學編輯部

相關主題
  • 低年級人際關係
  • 兒童人際
  • 兒童人際關係課程
  • 兒童的人際能力
  • 協助孩子調整行為
  • 如何在班上有好人緣
  • 如何教孩子人際互動
  • 如何教孩子人際關係
  • 孩子人緣不好
  • 孩子無法融入團體
Previous Article
  • 正向教養
  • 親子關係
  • 親職看版

「習慣被拒絕的孩子,長大也會否定自己」—剛剛好的管教,讓孩子長出自信和力量。

  • 2021 年 9 月 3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Next Article
  • 嬰兒
  • 母乳與餵食

「母乳到底有多神奇?」—母奶中的營養,是為寶寶量身打造的禮物(上)

  • 2021 年 9 月 7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 嬰兒
  • 幼兒
  • 睡眠

「拍睡戒不掉怎麼辦?」—好眠師給哄睡爸媽的四個小建議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1 月 1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9 日
繼續閱讀
  • 你的童年
  • 帶養難題
  • 正向教養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7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是孩子控制力差?還是選擇性配合?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5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怎麼讓孩子學得深?」—探索和觀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起點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3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19 日
熱門主題
  • General
  • 你的童年
  • 哭泣
  • 單親家庭
  • 嬰兒
  • 嬰兒按摩
  • 嬰兒照顧
  • 嬰幼兒課程
  • 寫給爸爸
  • 專業選文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 影音課程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手足感情
  • 正向教養
  • 母乳與餵食
  • 每周孕事
  • 準備懷孕
  • 溫柔生產
  • 熱門專題
  • 生產故事
  • 生產準備
  • 睡眠
  • 親子關係
  • 親職看版
最新文章
  • 「拍睡戒不掉怎麼辦?」—好眠師給哄睡爸媽的四個小建議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人氣文章
  •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生氣的情緒是有功能的,在我們恐懼、傷害、失望、痛苦或悲傷令我…
  • 哺乳應該間隔多久呢?研究指出「順應餵養」有助媽媽充足泌乳(上)
    「順應餵養」(responsive feeding)是順應育…
  • 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你知道要維持關係健康,每一個負向互動都需要額外五個正向互動來…
  • 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如果我們老是容許小孩生氣,他們會有辦法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嬰幼兒心智健康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嬰幼兒心智健康跨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愛兒學|英國精神分析學…
愛兒學
  • 關於我們
  • 合作專家
  • 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 會員中心
  • 客服信箱
  • 隱私權聲明
  • Facebook
  • Instagram

Love-Parenting Inc ©

Site BY IMAGINARY ZEBRA

加入好友

填入關鍵字後請按Enter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