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郁雯 諮商心理師
所以當產婦的情緒來時,周圍的人好意想盡辦法「消滅它」:
「妳們這一代已經很幸福了!我們那時候還不都是這樣過。」、
「小孩都生過了,這沒什麼。」、
「熬一下就會過了!」、「妳以後回頭想就會覺得很值得。」、
「沒有那麼嚴重啦!」、「怎麼會?別人都不會呀!」
然後,產婦就會開始思考:是不是我有這些情緒很奇怪?是不是因為我很奇怪難相處?最後就會演變為:我很糟!於是,產後憂鬱症可能就這麼來了。某程度來說,扣除體內激素不穩定所造成的情緒波動,會憂鬱的產婦反而是比較有自覺的,能夠感受環境壓迫到自己的地方,只可惜自覺還不夠,所以無法弄得清楚自己到底受了什麼委屈。見山不是山;見什麼,什麼都不是。(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 | 成為媽媽的那一刻—在焦慮與期待中學習撫育(下))
親餵,是讓產後的我挺崩潰的一件事。
如果沒生過小孩,對於親餵母乳,大概會有這樣的畫面:母親或坐或臥,寶寶的小手放在母親的乳房,母親的乳頭沒入寶寶小巧的嘴中,母嬰都像睡著了一般。畫面總是寧靜光亮,也許有人會說,那是母愛的光輝呀!對照著坐月子時的我:穿著月子中心統一發的紅色格子熊熊哺乳衣,頭髮毛躁油膩,臉部蠟黃泛油,躺在床上,緊盯著寶寶哇哇大叫要吸上來的嘴巴,在寶寶吸住乳頭的那一刻,忍不住:「幹!」哎了一聲,另一邊乳房的乳汁還汨汨流出弄濕了衣服。(延伸閱讀:親餵的秘訣就在寶寶主導式含乳-寶寶主導式含乳是什麼?要怎麼做呢?)
一點都不美!
當然,我在乎的不僅是美不美的問題,而是在倡導親餵的政府政策與社會氛圍中,美化太多,有效資訊太少,很多時候我感覺到很無助。
過多的疼痛與對於乳腺炎的恐懼,
讓親餵這件事如同兩棲蛙人的天堂路:熬過了,就是「偉大的媽媽」,
熬不過,即使大家知道不能說什麼,
自己可能還是可以感受到虧欠感和大家的無奈。
這樣的壓力,不應該只是有奶的媽媽來承擔。
每個時期,餵奶都有不同的疼痛。
初期,奶水只能算「滴」的。一方面乳房還沒有漲奶,一方面,乳腺還沒有暢通,再來就是媽媽擠奶的技術還不純熟。
為了讓寶寶能吸到足夠的奶水,護理師都會幫忙擠一點奶出來,示範之餘,促進乳腺暢通。那種感覺,有人形容像拿針一直插乳頭一般。我沒拿針插過乳頭所以無法核對是不是真的如此,但那真的他X的很痛很痛,不少媽媽到這一關卡,就開始飆淚崩潰。每次護理師來幫我通奶,我大概就會像卡到陰一樣吧!身體劇烈拱起,伴隨慘烈的哀號。(延伸閱讀:Podcast|「大家都說餵母奶很辛苦,該怎麼決定餵不餵呢?」—好好認識哺乳常見的問題與因應,才能做出最適合自己和家庭的哺育選擇。(下))
其中一位護理師:「奇怪,我很小力呀!別的媽媽都不會這樣耶!」我只能回應:「不好意思,可能我很怕痛吧!」忘了是誰想要安慰我:「生小孩都熬過了,這個不算什麼啦!」但是,生過小孩並不代表痛覺就消失呀!並不會讓現在的擠奶比較不痛呀!現在再回頭看這段過程,其實我可以少痛一點的!
如果在擠奶前,可以先按摩乳房,讓乳房「暖身」,
就可以有效減少不適。
但大多的護理師都是直接擠壓,
我在網路上也只找到少數幾篇文章教人要按摩。
我總是想問,如果我的寶寶是某人的兒子、某人的孫子、某人的外孫、某人的老公、某公司的競爭力、國家的生產力⋯是一個與那麼多人有關聯、與社會有關連的人,即使我知道老公、護理師們都很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只有我「一個人」在承擔著這些有可能沒必要苦痛?最後,可能還會得到「生小孩是自己的事」這樣的答案。
充足可靠的知識來源、有效的協助、正確的同理,
絕對可以讓這個社會健康很多!
生個小孩,不會只有痛那麼一次的,別被騙了!
你可能也會想看…
專業人員課程|2024年心理動力經典基礎課程 兒童發展與精神分析:嬰幼兒期
心理師媽咪系列 |「神隊友的定義不是事必躬親。」—面對育兒的酸甜苦辣,更需要和伴侶一起找到補位的平衡。
作者介紹
黃郁雯諮商心理師,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前,只是一名曾受心理諮商協助的平民老百姓。信奉「我靠杯故我在」,善於坦然面對人性中的愛恨情仇,亦陪伴人們從黑暗之中,尋找那幽微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