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丹尼爾‧席格, 瑪麗‧哈柴爾
譯|李昂
孩子是父母生命故事中的重要篇章。每一代都會受到上一代影響,並且影響後代。儘管我們的父母依本身情況已經盡了最大努力,但我們可能並沒有得到我們希望傳承給下一代的早期親子經驗。和家人或他人建立正面的關係,是我們復原力中重要的核心,幫我們度過過去艱困時期的風雨。(延伸閱讀:寶寶正在跟你說話—新手父母必備,讓你一次看懂的新生兒表情包!)
幸運的是,即使童年遭遇不幸的人,
也可能在童年時期建立一些正面的關係,
提供力量來源來克服早年的逆境。
我們並非注定得重複父母的模式或自己以往的模式。理解我們的人生,可以幫助我們建立正向經驗,跨越過去的局限,為自己和孩子創造新的生活模式。解讀我們的人生,有助於建立良好親子關係,提升孩子的幸福感,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的安全感、復原力以及與他人相處的能力,進而在未來與他人建立有意義、相互關懷的社會關係。
我們如何理解生活、如何清楚地敘述早年的生活經驗,
是預測孩子將來和我們建立何種依附模式的最佳指標。
能充分理解自己人生的父母親,
會建立起成人安全型依附,
也較可能跟孩子形成安全型依附關係。
因此,使孩子有能力建立安全型依附關係,會為他們將來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延伸閱讀:「原來我是這樣長大的。」—14個關鍵問題,回溯自己的童年經驗跟依附風格(上))
兒子出生後,才發現父親對我的影響有多深
確實地反思自我,讓自己和孩子變得更好!
反思你的童年經驗可以幫助你了解人生。但是既然童年不能改變,為何反思會有幫助?
深層的自我了解能夠改變你,讓你更充分地了解他人,讓你有機會選擇自己的行為,並且敞開心胸體驗更豐富的人生經驗。這些伴隨自我理解而來的改變,能讓你跟孩子建立起一種相處及溝通方式,促進孩子們依附關係上的安全感。
隨著不斷成長,我們的人生故事可能會演化。
這種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統整起來的能力,
會讓我們更清楚地認識自我。
這個過程與發展成人安全型依附有密切的關係。
依附型態不會永遠被定型
此外,在成長過程中,依附狀態是可能改變的。研究顯示,一個人能從不安全的童年依附狀態轉變為安全的成年依附狀態。這些研究檢視了一種被稱為「習得安全感」(earned-security)的狀態,此狀態對我們理解個體連貫性運作(coherent functioning)以及依附狀態改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義。 (延伸閱讀:「我跟孩子說不行他都當耳邊風耶!?」—怎麼透過正向引導讓叛逆小孩跟你合作?)
有「習得安全感」的人,也許在童年時期和父母的關係是有問題的,但是長大成人後,他們逐漸理解童年經驗以及這些經驗對成長過程的影響。
不管是人際關係還是治療關係,似乎都能幫助個人從不連貫(不安全)的心智運作狀態發展成較為連貫(安全)的心智運作狀態。這些關係能協助我們療癒舊傷,讓我們將防衛心態轉為親密,藉由這些關係逐漸成長。
以下是一位本身及其四歲兒子都發展出安全型依附的母親,在陳述有關童年的連貫性故事。
「我的父母都很關心我,但是我的父親有躁鬱病症,這讓我和妹妹們的成長過程不太順利。不過母親明白父親的情緒起伏會讓我害怕,這對我有很大幫助。她能體會我的感受,並且盡全力讓我感到安全。雖然當時我以為這種恐懼是很正常的,但它還是非常可怕。如今回想起來,才了解父親是如何影響我童年時期的成長,甚至持續到我二十多歲。 (延伸閱讀:「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對他印象不好…」—兒時的大腦發展會形塑偏好,創傷記憶的影響可能比你想像更深遠。)
我的孩子出生後,父親的病情獲得控制。直到此時,我才意識到父親的病情影響了我和兒子的相處模式。
剛開始,只要孩子吵鬧,我就會手足無措;因為別人情緒失控,會讓我感到恐懼。我必須盡力釐清為什麼我會這麼慌張,我必須認真地自我分析才能成為更好的父母。當我對孩子不再過度反應時,我和兒子的相處更好了。
現在,我成為一個很好的母親,甚至和父親的關係也改善了。過去我們的關係非常糟糕,然而現在我們相處融洽。父親雖不像母親那樣通情達理和寬容,但是他盡力了,因此我尊重他。」
這位母親在成長過程中遭遇困難,
但她仔細地去理解這些痛苦的經驗。
她了解童年時期和父母的關係(包括好壞兩種關係),對她的成長以及身為人母的角色產生影響。當她持續理解自己的人生經驗,她也愈來愈能坦然接受自己和家人之間的關係。對她的孩子來說,這非常幸運,因為她在成年期習得了、獲得了安全感,也找到恰當的方式撫養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力,也有助於孩子與外界建立連結。
教養關係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並發展出安全依附關係中更具反思性、統整性的運作模式,促使我們成長。因此,變得更好的希望一直都在,改變的可能性也一直存在。
教養關係會幫助我們認識自己,
並發展出安全依附關係中更具反思性、
統整性的運作模式,促使我們成長。
你可能還會想看…
「當自己的童年有缺憾,這件事情是否會在孩子身上延續?」—先跟自己的內在小孩手牽手,再來談育兒(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