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郁雯 諮商心理師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成為媽媽的那一刻—在焦慮與期待中學習撫育(上)
幾個月後,在我思考關於「母性」這件事時,發現日本作家湊佳苗就寫了一本書,名為《母性》。
書中寫道:「女人並不是生了孩子後,就能夠自動成為母親。
母性並不是每個女人都天生具備的,即使沒有母性,也照樣可以生孩子。
應該有不少人是在生下孩子後,母性才開始萌芽。
相反地,有些人雖然具有母性,卻強烈希望只能當別人的女兒,
想要受到保護,在無意識中排除了自己的母性。」
湊佳苗的敘述,部分說出我的經驗,也讓我心底開始有了疑惑:到底從誰開始只偏頗地呈現,把一切說得如此理所當然?到底是誰開始挖的坑,讓當媽的一開始就充滿罪惡?
即使我的傷口還在發炎,就因為住院期限已到需要離開。(延伸閱讀:「當母親的自己,到底是誰呢?」— 育兒,休息,還是找到自我?)
依照規定,對於自然產的產婦,健保只給付四天三夜的住院費用。雖然聽過有些長輩分享,自己生完小孩就可以下床走路,然後就跟小孩一起回家。可是某些時候我還是有著一種自己像待在工廠生產線的一種錯覺,一站又過一站,只有機器運轉,沒有人。幸好,早在知道自己懷孕時,就已經預定好在醫院頂樓的月子中心。
原先坐月子在我的想像裡,就是悠閒地躺在床上喝著補湯,沒有小孩。
然而實際上,月子中心對我而言,更像是專業的媽媽訓練機構。(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懷孕中期,是暴雨前的寧靜,也是對新生命無限的想望。)
小孩呢?都一直在妳身旁:「哇…哇…哇…」
一進入月子中心,護理人員便來為我和寶寶做簡單的身體檢查,體溫、體重、血壓、傷口狀態等等。之後開始熱心地為我解說住宿的規定,關於服裝、訪客管制、餐點收送時間、托嬰注意事項、設施簡介等。我專心地聽著,更精確點,裡面每位護理人員說的話我都不敢漏掉,就像在聽著關於當一個媽媽的教戰守則。
搶著寶寶還在育嬰室檢查的時間,和老公兩人趕緊把在月子中心所需安頓好,直到一通電話打來:「媽媽,寶寶要喝ㄋㄟㄋㄟ了喔!」開了房間門,就聽到寶寶響亮的哭聲。(延伸閱讀:「聽到嬰兒爆哭心好慌!」—當你越能辨識寶寶的哭,越能形成正向的互動循環。)
寶寶在推車裡,張著大嘴,崩潰地左右晃著腦袋。
護理師隨後進來,引導我側躺著哺乳:媽媽怎麼躺、寶寶的嘴巴在哪個位置、要怎麼幫寶寶含著乳頭、正確的含乳是如何。(延伸閱讀:親餵的秘訣就在寶寶主導式含乳-寶寶主導式含乳是什麼?要怎麼做呢?)護理師說,之後再教我搖籃式和橄欖球式的哺乳姿勢。覺得腦袋有一點發脹,印象中沒有人有跟我提過當一個媽要學這麼多東西。
等到有機會喘口氣,又是一陣子後的事了。
老公叫我趁空擋趕快去洗澡、生產完後的第一次沐浴。我很慶幸不用擔心又有人要拿洗澡、洗頭這件事來嚇我,因為老公會站在我前面,很認真地提出科學證據來好好教育對方。
浴室裡水氣氤氳,在鏡子上蓋上一層紗。抹淨臉龐,才有辦法好好看清自己。
原來,剛成為媽媽的我,
還只是個抱著寶寶的小孩。
關於「媽媽」這件事,我知道的很少。這個貫串生命的角色,人人需要著,卻似乎很少被言說。即使跟自己媽媽一起生活了很多年,大多時候也只是感受到她的憂慮與叨念。
對了!我想起媽媽曾跟我說:「當媽了以後,能把臉洗乾淨就偷笑了。」
你可能也會想看…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我有這些情緒是不是因為我很難相處?」—育兒的壓力不該只由有奶的媽媽來承擔。
媽媽寶寶專欄 | 「從伴侶變成新手爸媽,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媽媽篇
作者介紹
黃郁雯諮商心理師,成為諮商心理師之前,只是一名曾受心理諮商協助的平民老百姓。信奉「我靠杯故我在」,善於坦然面對人性中的愛恨情仇,亦陪伴人們從黑暗之中,尋找那幽微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