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約書亞‧克里希(Joshua A. Krisch)
譯 | 彤勳
原文發表於Fatherly.com,愛兒學擁有翻譯許可,請勿轉載。
為什麼女兒需要一個爸爸?
大部分研究主張,孩子進入青春期前,「爸爸效應」對男孩和女孩的影響不相上下,有幸能有爸爸陪伴的男孩和女孩在某些案例中,比同儕更優異、表現更傑出。
可是當賀爾蒙風暴過境時,研究顯示爸爸突然多了一個性行為糾察隊的角色,青春期的女兒對此感受最為強烈,假如她們與爸爸的關係深厚,發生高風險性行為的機會較低,「過去有不少研究發現失職爸爸與女兒性行為結果之間的關聯,包括過早性行為與高風險性行為,」丹妮爾‧德皮歐告訴Fatherly說,她曾針對爸爸對高風險性行為的影響進行研究。「一個冷淡或疏離的爸爸可能會改變女兒的社交環境以及性心理,因而提高不受約束的性行為。」
德皮歐以此現象──統稱「戀父情結」為主題的研究,追踪了101對年齡介於18-36歲之間的姊妺,這份研究特別控制了某些變項,因為德皮歐與同事得以檢視擁有相同基因且在幾乎相同的環境條件下被養育長大的兩個女性,在高風險性行為上可能有什麼差異,她發現一個姊姊在一個溫暖、積極的爸爸陪伴下長大,妹妹卻是在爸爸漸漸疏離的破碎家庭中成長,姊姊長大後會遠離隨興且沒有保護措施的性行為,而妹妹卻經常從事這樣的性行為。
雖然德皮歐檢視了幾項外在因素,
包括與母親的關係,
卻仍發現一個女性的性行為決定之間
最顯著的關聯,
仍然是她與爸爸之間的親密度。
德皮歐認為,女兒可能從疏離的爸爸身上學到,她們不應該期待男人在長遠的關係上作出有意義的付出,因此她們轉而從更高風險的縱情享樂尋求寄託;還有一種可能性是,「爸爸疏離的女兒較缺乏爸爸監督,因此較可能結交性關係隨便的朋友」她說:「另一方面,有溫暖且盡責爸爸陪伴的女兒,會自我保護遠離這些結果。」
德皮歐定義「盡責的爸爸」為表現溫暖並有意義地與孩子互動,他們是那種會指導孩子作功課、參加球賽的爸爸,很少挖苦孩子或表現冷淡。
「如果是女兒的話,
花時間聽她們說話,
參與她們的生活,
參加重要場合,並給予情緒支持,
這些都能保護她們避免
從事過早及不受約束的性行為,」
她說:「爸爸不需要事事完美,真心陪伴他們的女兒就能產生大不同的效果。」
缺席的爸爸會有什麼後果
爸爸身亡或入監服刑的孩子與爸爸失職的孩子所受的痛苦不相上下,他們在研究上更近似被遺棄的受試族群。
有數份研究計畫以「受刑爸爸可能對孩子造成的傷害」為主題,其中以普林斯頓大學的「脆弱家庭研究」為大宗,本研究目前追踪美國出生於1998-2000年間的一群5,000名孩童,研究中多數孩童的父母為非婚關係且爸爸不在籍,其原因各異。「脆弱家庭研究」最發人深省的其中一個發現就是,當一個爸爸淪為階下囚或因其它原因不在時,他所能對孩子造成的正面影響相對微小。
「對住得很遠的爸爸來說,似乎沒有太多證據顯示他們所做的對他們的孩子有什麼關係,」卡爾森告訴Fatherly說:「與孩子同住的爸爸比較投入父職;他們會說故事給孩子聽,哄孩子睡覺。如果你比較同住與不同住的爸爸,平均投入程度呈現一致性的差異。」
爸爸由於刑期而入監者,孩子會面臨更多的挑戰,有時候挑戰比爸爸身亡或爸爸因離婚離開的孩子更加嚴苛,「多數關於寡居的文獻顯示,喪父的孩子過得比經歷父母離婚的孩子來得好」她說:至於爸爸入監服刑的,「孩子需要面對很多污名化和壓力,如果說因為入監服刑而爸爸不在的孩子過得比較糟,我一點也不意外。」
如何做一個好爸爸?
一切要回歸作一個可靠的爸爸來看,懷孕前要審慎作決定,這樣你孩子的人生才有一個好的開始,從基因上來看是如此;從孕期到分娩都在旁輔佐你的配偶,這樣你與孩子的關係可以盡早開始;逗寶寶玩即使他將來不會記得;與你的青春期女兒協談如何作出聰明的抉擇,不過這些還算是父職的技術層面。
更根本來說,
這些研究全都強調
不單單只有養,還要教,
不只人要在,
還要像這些研究建議的,
心也要在,
並且有好的身教。
或許更重要的是,爸爸需要知道一件事,就是他們的孩子始終都在觀察爸爸,他們的行為關係重大,一個爸爸如何為人父,影響著一個孩子的心理、認知以及社交發展,強烈左右了他未來成人階段,爸爸實在很重要。
「爸爸和媽媽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阿瑪托說:「爸爸可能可以自問,生命為何,道德為何,關係為何,家人應該如何彼此對待,關於這些,我的孩子每天從我身上看到了什麼榜樣?」
你可能還會想看…
新手爸爸攻略(上)-當爸爸提供孩子這樣的陪伴時,CP值最高!
作者介紹
約書亞‧克里希(Joshua A. Krisch)是Fatherly網站的專欄作家,同時擁有喬希大學(Yeshiva University)的生物學博士以及康奈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的衛生科學碩士學位。由於工作的關係,他經常受到科學和醫學的啟發。 在寫作跟研究之餘,約書亞‧克里希會喜歡閱讀科幻小說,搭配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