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尼可拉•戴維斯(Nicola Davis) 著
譯|洪婉禎
編|Cindy
長大後將經歷情緒管理的困難。」
新的研究顯示,在幼兒時期若有過度控制的「直昇機父母」,孩子長大後將會比較難以控制其情緒和衝動,並明顯導致更多在學表現問題。這項研究觀察幼兒時期媽媽主導遊戲時間和導正孩子行為的程度,並研究孩子在接下來8年內的表現,發現控制型的教養方式與兒童長大後出現的某些問題有關。
身為研究共同作者,也是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博士的妮可•佩瑞(Nicole Perry)說:「過度掌控的父母通常立意良好,他們想要努力支持孩子、在他們身邊幫助孩子。但是,若希望孩子發展情緒和行為技巧,應該允許他們經驗不同的情緒,給他們空間練習自己管理這些情緒,只有當事情對孩子來說太困難時,父母才出面幫助引導他們。」
針對422位2歲孩子的新追蹤研究
在發展心理學期刊中(Developmental Psychology),佩瑞和美國、瑞士的共同研究者提到他們如何分析422位2歲小孩接受到的教養及他們的表現行為。研究者邀請母親和小孩到實驗室,請他們玩玩具4分鐘,接著將玩具拿走後再觀察2分鐘。整個過程皆錄影存檔,讓研究者依照依母親嘗試主導玩玩具過程的程度給分。
等到小孩5歲時,研究團隊觀察孩子對於糖果沒有被公平分配的反應,以及他們在時間壓力下拼拼圖的思考能力。
在小孩5歲和10歲時,研究者也請學校老師評分孩子出現抑鬱、焦慮、孤單程度、學業表現,以及他們對於小孩社交技巧的看法。小孩10歲時,則會接受他們對學校和老師的態度測驗,以及情緒問題的測驗。
當年齡、幼兒行為表現和社經地位等因素都納入考慮後,研究發現若母親出現更多的控制行為,小孩在5歲時將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及衝動。而孩童若在5歲時情緒管理較差,10歲時他的社交技巧也會較差;而較差的情緒和行為管理,也與較差的學業表現有關。這些情緒管理較差的孩童,在10歲時也會在學校出現更多的情緒問題與較差的就學態度。
因研究有許多限制,父母也不需過度擔心
然而,這項研究只觀察了母親在某個時間點的行為,而沒有考慮到後續教養的轉變或是孩童的身體健康狀況。華威大學發展心理學與個體差異教授迪特•沃克(Dieter Wolke)指出,雖然研究團隊並沒有觀察母親是否有焦慮症,但是之前的研究也能夠支持這項研究結果,也就是在幼兒時期若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與長大後會出現問題相關。
沃克說:「真正的問題是,如果你沒有學會如何自我管理,在你離家後(例如去上學或上大學)要如何管理自己?不讓孩子學習自我管理其實算是一種虐待,因為你奪走了孩子學習的機會。」但他也指出父母通常會過度控制的教養往往是出於好意。
不過,巴斯大學的珍妮特•古德(Janet Goodall)呼籲謹慎看待這項研究,認為我們很難判斷什麼樣程度的教養控制算「過度」;此外,在看父母教養時,文化因素如小孩身處的環境危險程度也必須納入考量。
古德說:「雖然研究顯示所謂「過度控制」的教養和長大後的行為問題有關,但這並不表示教養導致了行為問題,只是兩者會同時出現—何況他們只觀察了家長6分鐘。」古德也說,父母不應該因此感到愧疚或被定罪:「重要的是父母關心小孩,關心他們的所做所學。」
你可能還會想看…
小孩打人怎麼教?研究指出懲罰並非真的有效,那怎麼做算是懲罰?又該怎麼教?
我們習以為常的體罰,是否也算是一種虐待呢?5個建議幫助你打破代間流傳的教養模式
5個步驟強化孩子的情緒智商
怎麼教孩子分享和禮貌?若你想好好與孩子溝通,最好放下「父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