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漢克.佩利西耶 (Hank Pellissier)
譯|愛兒學編輯部
科學研究顯示,原諒(指有意放下因被人傷害所引起的憤怒情緒)對寬恕者的健康和福祉有益。若你有養育不只一個孩子,或許就能猜到寬恕他人的另一個好處:擁有一個氣氛平和的家庭。
頂尖的寬恕研究員羅伯.恩萊特 (Robert Enright) 博士是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教育心理學家暨國際寬恕學會的創始人,他表示,寬恕是化解手足衝突及培養一段終身互信關係的關鍵。一項針對超過 260 位成年手足的研究提供證據,證明從幼年時期的手足關係可以看出彼此之間成年後的親密性,幼年時期對彼此缺乏信任感的手足,很有可能在成年之後仍維持相似的關係,而幼年時期關係良好的手足,則很有可能在成年之後變得關係更緊密。
恩萊特表示,除了幫助孩子相處更融洽之外,教導他們如何在手足相處的過程中學會寬恕,能幫助他們在未來有能力去面對和因應生命的挑戰。
家中是孩子學習原諒的
最佳訓練場,
因為他們在這個輕鬆的環境下
不會對彼此造成嚴重的傷害。
我們請寬恕研究員及專家提供幫助孩子放下傷痛的建議。這簡單嗎?一點也不,所幸這個過程充滿了許多能給予內心的獎勵。
一、寬恕不該被強迫
「弄假直到成真」在這方面起不了作用,我們無法透過裝裝樣子強逼自己去寬恕。
「把寬恕的過程化簡為一個準則,只會讓被冒犯的一方感覺易怒和受到逼迫,」恩萊特警告,「這是在要求他們要在準備好時寬恕對方。」
所以,該做的不是堅持要孩子向另一位孩子道歉並得到原諒,而是要認同已經產生的傷害,若受傷的那一方正飽受憤怒情緒不減的困擾,就詢問他們是否準備好要考慮寬恕冒犯人的手足,並讓孩子知道他們知道還沒準備好是沒關係的。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來。而若問題在這段期間自己迎刃而解,恩萊特表示,就沒有必要強迫孩子寬恕了。
「科學研究顯示的是,
如果傷痛沒有消失,
寬恕反而很重要。
若孩子心中有傷痛
並對此感到困擾,
這時就需要寬恕的幫忙。」
二、從小處著手
在盛怒之下或情勢緊張時(好比有受傷需要冰敷或是心愛的玩具被弄壞需要清理時),寬恕很有可能變相成為一種強迫推銷。恩萊特表示,教育孩子學會寬恕的最佳時機就是在他們沒有感到很受傷和生氣的時候,而且最好是源起於無傷大雅的小衝突。如此一來,孩子就會鍛鍊自己的「寬恕肌肉」。(延伸閱讀:有弟妹的孩子比較有同理心?研究發現年幼手足會讓兄姐學會同理)
最後,當有更嚴重的衝突發生時,父母可以問問孩子:「你還記得之前練習原諒彼此且和好的時候嗎?你認為你現在能在這更不容易的情境下試著原諒對方嗎?」
三、在公平的環境中教育寬恕
研究員表示,其中一個對於寬恕的錯誤觀念,就是認為這是在為惡行開脫或找藉口。
寬恕並不代表該行為是對的,
也不該被拿來當作
實踐正義的工具。
當傷害已經造成時,
要被傷害的孩子
不說出事發經過就寬恕對方,
這樣一點也不夠。
小型傷害經常可見,但根據發布在《Pediatrics》期刊的一項研究顯示,手足霸凌(受到的關注比同儕霸凌來的少)卻是來真的,這會導致憂鬱、焦慮及自我傷害,並提高精神錯亂的風險。其他研究也認為,這種行為在手足間很常見且大量遭到忽視。
用公正的方式說出造成傷害的行為,並確保受傷害的孩子知道寬恕並不代表對方的行為是可以或對的。
原諒代表
「即便有人傷害了我,
但我仍決定要放下
對方帶給我的
受傷和憤怒的情緒。」
你可能還會想看…
「為什麼都要大的讓小的!?」(下)—手足衝突時,爸媽做到這9點能幫助孩子學習健康的寬恕
手足常吵架、打架怎麼辦?專家教你怎麼預防跟介入孩子的爭執(上)
「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