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敬云 諮商心理師
近日YouTuber 蔡阿嘎與懷孕老婆二伯騎車出門突然遭到黑衣人埋伏持鐵鎚襲擊,陳姓兇嫌落網後,表示自己是與蔡阿嘎在網路上針對「改裝車」筆戰爭吵才決定動手。
相信許多讀者應該都會為這樣攻擊理由感到錯愕,到底是甚麼環節出了問題才會讓一個年僅25歲的人因為鍵盤上的爭吵做出如此暴力跟失控的行為?
身為父母的我們又可以怎麼及早預防,幫助孩子理解跟調節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可以用成熟的態度面對人際關的衝突呢?
在我們成長的過程裡面,鮮少有機會認識跟表達負面情緒,憂鬱生氣或焦慮往往被認為是一個缺點,或是需要立刻被制止的問題表現。在教養的過程中,不知不覺我們可能已經錯把忽視情緒當成一種安慰的方法。
例如當孩子因為跌倒哭泣時,我們可能會說「站起來吧,這沒什麼」,試圖轉移注意力或是淡化事情對小孩的衝擊,這樣的行為可能在短時間內有效,但長遠來看,孩子長大後可能將很難學會如何因應這種強烈的感受。
到底什麼是情緒?
要思考情緒失控是什麼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什麼是情緒。
許多理論跟研究都指出,情緒有演化的基礎,它幫助我們辨識危險、區分敵我、建立關係、或是追求目標。情緒的離散理論認為,我們的每個原始情緒都是為了達到不同的目的以及激發不同的行為進化而來的。因此我們在掌控和表達情緒之前,必須先認識和接納它。
運用情緒詞彙,辨識自己的情緒。
多數人對情緒的字彙的認識偏少甚至對命名情緒感到陌生。幾種比較常見的情緒有:喜悅、愛、憤怒、悲傷、恐懼、厭惡。另一些比較複雜的情緒通常牽涉道德或價值判斷:如罪惡、羞愧、驕傲,忌妒等等。當我們可以正確解讀,命名自己的情緒,我們才可以針對辨識出來的情緒做出相應的調節行為。
此外,針對同樣一個事件,如果不同人出現不一樣的認知評估,可能會出現截然不同的身體反應、感受,進而引發不同的後續行動。由此可見,事件並非影響我們言行舉止的罪魁禍首,我們對事件的感受、解讀,才是那個時時刻刻建議我們要如何反應的關鍵。
此外許多外在的事件也會引發情緒的脆弱性,比如生活其他事件帶來的壓力、飢餓、疲倦、甚至賀爾蒙影響都會讓我們有情緒的波動。
在這麼多影響情緒跟表達的變相中,我們可以發現,除了人天生的解讀傾向不同,生理條件不同也會引發很大的調節差異。此外研究也指出,比較敏感的人天生會需要更長的時間讓情緒緩和下來回到基準線。
情緒其實有分層:認識你的初級情緒與次級情緒
在心理學的理論中,我們將情緒區分為初級情緒跟次級情緒。
初級情緒指的是面對事情人最原始的情緒反應,例如看到小狗就感覺害怕。次級情緒則是人面對初級情緒的情緒反應,例如對於自己害怕小狗感覺到羞愧自責等等。
當強烈的次級情緒情緒出現讓我們的認知觀點被窄化,評估事情的能力變差,
當孩子無法管理自己生氣的情緒,
那表示他很害怕怒氣底下壓抑已久的感覺,
好比恐懼、傷害、悲傷。
從情緒養成的觀點來看,孩子為了對抗那些他以為會毀了他的脆弱情緒,麻痺了自己,抓住怒氣來作為防衛,做出破壞性的行為或是乾脆封閉自己,拒絕溝通。
即便孩子壓抑了自己的恐懼、嫉妒和焦慮,被壓抑的情緒總會找到管道不受控制地宣洩出來。
一旦人害怕經驗自己的情緒,為了阻斷蓄積的恐懼、悲傷或其它痛苦,他們會透過反射性的回擊、暴怒來讓自己不用面對脆弱的感受。(延伸閱讀:「爸媽,請愛我、傾聽我」:小孩暴怒與退縮行為底下的心聲)
如果在成長的過程中,
小孩從未得到他們需要的幫助
來處理他們不愉快的情緒;
一旦經驗痛苦或悲傷,
對他們而言會強烈到承受不了。
然而情緒調節就跟生活中的任何技能一樣,是需要學習與持續練習的,孩子其實需要經歷並學會承受這些情緒,才能發展自我控制力及情緒智商。(延伸閱讀:5個步驟強化孩子的情緒智商 )
你可能還會想看…
從蔡阿嘎夫妻遇襲事件思考:面對孩子的情緒,爸媽你做對了嗎?(下)
「我討厭他!我不跟他好了!」 專家建議8個妙方,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作者介紹
賴敬云諮商心理師,服務於昱捷診所。曾任編輯、大專輔導老師,現職諮商心理師。熱愛文字、翻譯,也喜歡貓。認為親子關係是一段複雜而美好的旅程,路途中我們逐漸辨識出自己與孩子輪廓,重新看見你我,修復關係,讓愛能自由的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