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莎拉‧席蘋絲基(Sarah Szczypinski)
譯|彤勳
編|連芯
其實體罰仍然很常見
人們其實不太直接討論體罰,不過,大眾開始反對體罰是才不久前的事,大家現在或許表面上不談,實際上體罰卻仍屢見不鮮。根據2013年的哈里斯民調(Harris Poll),有81%的父母認為某些時刻可以接受打小孩,有三分之二的父母說他們曾用這種方式管教孩子。
回溯前不久的1980年代,美國家庭仍然常用打屁股來威嚇孩子要克制行為。至於孩子因為拖延家事所受到的言語暴力呢?這個嘛……總比用鞭子抽來得好,對吧?這類教養方式雖未被定義為虐童,但科學研究的說法可不同。
甚至可能引發孩子終生的行為和生理問題。
教養模式是會代間流傳的
許多研究結果一再顯示,嚴厲的肢體和言語懲罰既無效,還會造成傷害,甚至可能引發孩子終生的行為和生理問題。種種證據擺在眼前,為什麼人們還執迷不悟?根據華盛頓大學社會發展研究小組的研究,童年受過肢體和情緒虐待的成人,較有可能對自己的孩子故技重施,研究人員指出,不良的教養模式(肢體和情緒虐待都算)往往會流傳三代,這意味著一時的衝動抉擇可以影響家庭達數十年之久。
流傳三代,這意味著一時的衝動抉擇
可以影響家庭達數十年之久
根據社會心理學家蘇珊‧紐曼(Susan Newman)博士的說法,父母若下定決心要打破惡性循環,不再對自己孩子施虐,其實困難重重。
「假如你曾經受虐,你可能會變成一名施虐者,」紐曼博士說:「這就好比酗酒,家裡如果有人酒喝得很兇,你的孩子很有可能也會開始喝酒。」
5個建議打破代間流傳的教養模式
此路或許艱辛,卻仍可能作出改變。以下提出五點建議,幫助父母找到方法終止虐待,並建立一套全新的教養作風。
1. 正視自己曾經受虐。
欲打破家族虐兒傳統,最先面臨到、也最棘手的障礙就是承認此事。教養孩子其實屬於文化議題,如何教養孩子才算洽當?這是會隨著你我成長的時代、地理位置而變的。紐曼博士說,關鍵是以客觀的角度回溯過去,「長大成人使你可以保持距離,不與那些你認為有害或具殺傷力的模式貼近,這樣你才不會把同一套模式轉移到孩子身上。」她也建議不要刻意堅強地想:「沒關係,我沒事,我現在好好的」,這種心態會埋藏負面情緒,「那些感覺不會憑空消失,」紐曼博士說:「它們造成的痛苦會以別的形式表現出來。」
2.辨認風險並尋求幫助。
創傷的傷疤往往比我們想的更深,一項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研究人員主持的研究發現,長期虐待會對心智以及多重身體系統造成損耗,並且改變人類大腦對壓力的反應和處理方式。任何處理過幼兒哭鬧的父母都知道,有壓力是天經地義的。若對壓力過度反應就可能引發對孩子肢體暴力,或演變成紐曼女士所稱的「羞辱式教養」,也就是用負面、斥責的言語一點一滴剝削孩子的自尊,而且往往是當著別人的面羞辱孩子。紐曼博士建議,假如你很容易動不動就駡小孩,除了接受治療之外,還可以與親密的朋友或配偶談談,這有助於你舒緩劍拔拏張感,並發展出健康的應對技巧。
3.與上一代的教養劃清界線。
很少有人會切斷與父親或母親關係,這很難做到,就算對象是會施虐的父母也不容易。劍橋大學針對家族隔闔的研究報告指出,多數成年人與父母之間都維持著某種形式的聯繫,就算是坦露自己曾被情緒虐待、遭漠視、有創傷事件的人也不例外。只要祖父母輩能尊重與父母輩之間的界線,包括尊重父母個人,還有父母輩對教養模式的選擇,就可以有正向影響。「父母們可以和祖父母和平共處,只要告訴祖父母說,『過去是你們在教養孩子,現在輪到我了』,或者『我知道你是真心為孫子好,但我不同意孩子這樣教』,」紐曼博士說:「立場要堅定,因為現在是你為人父母,你才是影響孩子最深遠的榜樣。」如果祖父母無法尊重你的教養角色呢?「那麼該是重新評估關係的時候了。」紐曼博士說。
4.微小成功也要慶祝。
即便人們在最佳狀態下,養兒育女都充滿挑戰,要丟開幾十年的教養陋習需要勇氣也需要下功夫。再微小的正向改變都要慶祝,這會強化你與孩子之間的凝聚力,也有助於療癒你過去的傷痛。「當你教養孩子有了好的結果,你會大大重建自尊心,」紐曼博士說:「一定要對自己說,『我盡力了,也順應了自己的直覺和情緒,最後成功了』。」為自己選擇另一條路感到驕傲吧!
5.感到無助時,檢視自己的動機。
教養中會犯錯乃人之常情;我們都會犯錯,但並非任何錯誤都會影響孩子的人格。當父母擔心自己的經驗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時,仍會很難做出篤定的選擇。一旦你覺得快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語和行為,紐曼博士建議,花些時間自我檢視動機。暫時抛開挫折、聚焦在目標上可以讓你釐清情緒。「假如你自問,『我為什麼對孩子咆哮?』,或者『我為什麼打他們?』,而又找不到正當原因,」紐曼博士說:「你就找到了改變的契機。」
你可能還會想看…
如何教孩子要有同理心?
如何教出慷慨大方的孩子?
說話之道:如何藉由說話影響孩子腦部的發育
五個步驟,幫妳變身「溫和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