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咪.古特曼(Amy Guttmann)、艾弗林.古特曼(Evelyn Guttmann)
譯|YT Wu
「小孩好愛用3C,該如何控管呢? 」—職能治療師表示,掌握以下3原則幫你做出準確判斷
接下來是時候開始談談大家期盼已久的「實用建議」了。
有鑑於電子產品對於不同年齡的孩童,會有不同的影響,
所以我們以年齡作為分野,建議爸媽怎麼輔導不同年齡段的孩子使用電子產品。
當然,這也因為父母對於孩子的掌控程度,以及孩子身處的環境,都會隨著年紀改變。適合幼童的建議,未必適用於年長一些的孩子,我們將與您討論,從新生兒到孩子10歲,這幾個階段中爸媽可以怎麼協助小孩。(延伸閱讀:我們應該讓孩子看多久的電視呢?)
準備好了嗎?走吧!
1.以身作則的重要性
我們在討論「怎麼處理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以前,不妨先談談怎麼處理我們自己的電子產品。
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爸媽會是孩子的模仿對象,他們會看著你的一舉一動,學習怎麼生活,而其中自然包括了「使用電子產品」這一塊。
科技是工具,
各種電子產品也都是。
生活在今日的世界,
這些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要是不希望孩子
在使用期間受到傷害的話,
爸媽就必須要好好教導他。
幾百年前,要是有個孩子出生在鐵匠家中,那麼他有朝一日也會成為一名鐵匠,而為了達成這個目標,他會一步一步地學習這項技藝、練習如何純熟使用各項工具。他的鐵匠爸媽可不會直接就給兩歲的孩子一根手鎚,但要是孩子長到了七歲,而且學習過怎麼安全、有效地使用手鎚,那或許可以給他一把,不過若要再用「大槌」,那就得等年紀再大一些了。
對了,要是你讀了這篇文章的上半部,而且莫名深受啟發,決心要將電子產品通通踢出家庭的生活,我們也必須告訴你:千萬別倉促行事。
時至今日,要是你決心讓家裡「無電子產品化」,最有可能發生的情況,就是孩子會偷偷跑去鄰居家裡,千方百計地想要看電視、滑手機等等。
當然,這也不是說沒有成功案例,因為確實有些家庭即便全盤「無電子產品化」,卻仍是生活順遂、快樂,並且收穫良多。只是想要達到這項目標,你必須要百分之百地下定決心,並致力於做出相關規劃、付出必要的努力,而且即便事情順利,到了要與「外界」交流時,必然還是會碰到許多挑戰。
另外,爸媽除了要成為孩子的榜樣,也要建立自己「科技達人」的形象,讓他們清楚知道,要想知道科技產品怎麼用,來找爸媽就對了。
否則,孩子碰上疑難雜症時,就會去其他地方尋求答案,而那也許不會是你所核可或是認同的地方。與此同時,「榜樣」跟「教導者」這種身分可說是責任重大,所以爸媽也得時時注意自己的個人言行才行。(延伸閱讀:你是低頭族嗎?「低頭父母」容易教出「小搗蛋」)
假設鐵匠總是講得一口「好鍛造功夫」,但自己真正上場實作時,壓根都不理會自己說的規則,徒兒當然也就會藐視這些規則,一旦他得以獨立作業,就通通拋到九霄雲外了。
換句話說,你可能會訂定清楚的規則,告訴孩子使用電子產品時有何限制,甚至大加解釋這種電子媒介的危險。但如果孩子老是看到你在發短訊,或是常常坐在那裡一邊嚷著「我要休息」、「我看一下訊息而已」,一邊大滑智慧手機,那麼你所教導的一切規則及知識,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了。
爸媽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
當個好學徒,
自己就必須以身作責,
成為大師級的工匠。
所以說,你在改變孩子的使用習慣前,請先確定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習慣,不至於成為負面的例子。要是你覺得沒問題了,就開始努力吧。
你不必一夜之間就變成完美無瑕,因為孩子若是看著爸媽也在努力進步,儘管步伐不快,仍然傳遞出了相當強而有力的訊息。
2.零至二歲—事先計畫、守住防線
打從出生到兩歲的這段期間,孩子會接觸到多少電子產品,基本上全是依憑爸媽或是其他照顧者的決定。
這個年紀的孩童不需要接觸科技產品,因為他們的大腦和視覺系統仍在迅速發育當中。
要是想讓孩子
健全成長、心理健康、
理解力跟社交能力順利發展,
真正需要做的事,
就是讓他們跟其他人往來、
跟周遭的現實世界互動。
波浪鼓、抱抱、玩偶、扮家家酒、搔癢、站在廁所洗手台上,大玩杯子、湯匙,跟泡泡水、躲貓貓(peek-a-boo)、玩具車或玩具馬、各種球類、把爸媽當成「坐騎」、看向窗外的景色。(延伸閱讀:「好無聊到底可以做什麼?」—引導孩子這樣做,孩子就能自己「終結無聊」)
不過,在這個階段會碰到的挑戰,會是父母本身的電子產品使用習慣,尤其要是我們太過仰賴這類產品去取悅孩子,更是會造成不少問題。
爸媽自己知道的陪玩遊戲越多,就越不必借助電子產品來取悅孩子。還好,這些電子產品本身,其實讓我們得以接觸到很多不同的遊戲想法。你不妨直接在Google輸入關鍵字:「一歲孩子/遊戲(活動)」(孩子幾歲就填幾歲),接著便會看到一堆可能的陪玩遊戲。
要是孩子很懊惱,也沒關係
對於任何健全的父母來說,孩子哭泣的聲音總是令人極度不舒服。
我們生來便是如此,這種機制提醒、鼓勵爸媽去照顧這些依賴自己的小傢伙,並確保他們的需求得到滿足。
不過,這種不適感有時也會造成反效果,特別是孩子哭的不是因為他「需要」某項事物,而是「想要」那件事物。(延伸閱讀:電子產品大危機:它們對孩子的大腦和感官處理能力有何影響?)
你是否曾看著孩子因為沒有買到一根冰棒,哭號了整整十分鐘,最後忍不住對著他大吼:「不要哭了啦!」身為父母,這件事絕對不會陌生。
但是,我們為何會如此氣惱?
也許是因為我們有某種聽覺處理障礙(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以至於孩子的哭聲聽起來,就像耳朵裡頭有個鑽子在鑽似的。不過這種可能性不高。
事實上,你要是聽其他同樣分貝的噪音,說不定反倒可以撐上十分鐘而不暴走。
相反而言,孩子的哭聲說不定是激起了潛意識反應,讓爸媽心生「他要是這樣哭的話,我一定不能去照顧他」的念頭。而正是這股念頭帶來的不適,而非哭鬧本身帶來的不適感,引發了「不要再哭了啦!」的反應。
下次若碰到這種情況,與其叫孩子安靜,不妨告訴自己:
「孩子哭鬧沒有關係,他會哭,就代表他沒得到自己想要的事物,但這項事物對他沒有好處。」
「換句話說,
孩子之所以哭鬧,
就代表我盡到了親職責任,
好好保護了他。
不但如此,
我也是告訴他重要的人生課題
我們沒辦法總是得償所望。」
話說回來,要是你規劃的每一項活動都結束了,孩子卻還意猶未盡,想要尋求其他娛樂,你這時可能會忍不住,想要乾脆拿出電子產品來滿足他。又或者孩子因為沒吃到冰棒而大哭大鬧,你也可能忍不住想要拿出手機來使他分心。(延伸閱讀:科技成癮是什麼?腦部顯影告訴你為什麼孩子衝動易怒、難以專注)
當忍不住想要拿出手機來使孩子分心,請千萬抗拒這種誘惑
孩子就算不是時時刻刻都「獲得娛樂」,也不是太嚴重的事,而孩子偶爾哭鬧一下(假設他是因為沒拿到想要的東西,而不是得不到需要的東西),也是正常的事。
偶爾讓孩子處理
無聊跟挫折的情緒,
也是協助他們培養
韌性跟自我管控的
重要機會。
不過,爸媽也要記得提供孩子一些方向,譬如「還是你想去玩一下積木」或「爸爸(媽媽)抱一個會不會好點」,但隨後讓出空間,讓他們自己成長,並學著應付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挑戰。
你可能還會想看…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2-5歲的3C使用管理建議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5-9歲的3C使用管理建議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10歲以上的3C使用管理建議
作者介紹
艾咪.古特曼(Amy Guttmann)、艾弗林.古特曼(Evelyn Guttmann)姐妹是兒童職能治療師,他們已有40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他們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目前在紐約州布魯克林職業,治療患有焦慮症和發展遲緩的兒童,也專注於培訓和教育治療師、兒科醫生、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職業生涯中他們評估了5,000多名兒童,並在全國著名的大學擔任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