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咪.古特曼(Amy Guttmann)、艾弗林.古特曼(Evelyn Guttmann)
譯|YT Wu
當然你也希望孩子能適當、適量地使用電子產品。
你可能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上週,你走入房間,
深深覺得自己真是個好父母,
不但關心孩子的健全發展,而且還付出行動要幫助他。
然而,走出房間時,卻感覺糟糕透頂。
一切都不如預想,要孩子停止使用電子產品時他抱怨個不停,甚至徹底拒絕合作,著實讓你不知所措。不但如此,兄弟姊妹在百般無聊之下,也開始大打出手,情緒還時不時大崩潰。雪上加霜的是,那天你才剛又讀了一篇「電子產品有何危險」的文章,但到了一間雜貨店裡,竟又碰上孩子大爆發起來,你疲憊無奈之下,只得把iPhone交到他的手上。
這時,你看見一旁的家長揚起眉毛,向你投以責備的神色。(延伸閱讀:科技成癮:腦部顯影說明了孩子為什麼衝動易怒、難以專注)
你想向世界吶喊-我已經很努力了啊!
你們為什麼總是要評論我、責怪、讓我覺得羞愧?
我到底該怎麼辦?
事實上,只要牽扯到孩子的電子產品使用時間,你無論如何都很難覺得自己是個「好爸媽」。你得不斷承受壓力,可能來自於孩子,可能來自於其他人,也可能來自於你自己的求好心切。
有鑑於此,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帶給你安全感、支持,以及告訴你,如果想要管理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有哪些實際可行的方向。讀完以後,你便會理解為什麼這一切會走這麼困難,也會知道事情就算困難,也不代表你是個壞家長,本文會讓你學到一些實際可用的策略、方法,讓這條路變得更順遂一些。
準備好了嗎?上路囉!
原則一:家長的需求永遠擺第一
如果你搭飛機前,有認真聽機上安全宣導的話,大概記得以下這段話:
「若是機艙失壓,氧氣面罩會自動落下。
如果有小孩子同行,請先行使用再照顧小孩。」
為什麼每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總會有種違反直覺的感覺呢?
這是因為碰上危險時,我們的直覺就是要先照顧孩子,接著才輪到自己。
那麼,為什麼每間航空公司都會特別叮囑這句話呢?這是因為我們得先把自己照顧好,才能進一步去照顧孩子。要是我們不好好照顧自己,那麼誰會來幫我們照顧孩子呢?這種時候,不管是短期來看(在飛機上)或是長期來看(生活其他面向),孩子都會承受苦果。
接下來的系列文章,最終會介紹給你很多實用的策略,把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降至健康的理想水準,但我們在最一開始,還是得注意到所謂「原則中的原則」-無可否認,孩子能否長期健全發展的最大關鍵因素,就是爸媽(也就是你!)本身是不是健康、功能正常的人。
不僅如此,這篇文章提到的每一項建議,都需要父母過濾,以你的人生經驗及個別遭遇的狀況,來挑選最適合的方法。(延伸閱讀:電子產品大危機:它們對孩子的大腦和感官處理能力有何影響?)
舉例來說,要是文章建議說「孩子早上上學前別用電子產品」,但根據你的經驗,要是早上不給孩子用電子產品,他就會提早45分鐘把你叫醒,讓你一整天像是行屍走肉似的。那麼,早上讓孩子用一用電子產品,好讓自己多睡片刻,便會是當下最好的選擇。
不過你可能會問:「但是上學前用電子產品,不會有問題嗎?」當然可能會有。
就像是你在替自己戴上氧氣罩的時候,孩子也會一時片刻吸不到氧氣。但不論如何,要是你不先自己戴上氧氣罩,或是不注意自己的需求,對於整個家庭來說,都會帶來更糟糕的後果。
因此第一項「原則中的原則」,就是你要能以健康的方式管理人生。這是最重要的事了,而且長期來看,這對孩子能否健全發展也是至關重要。換言之,你若是「需要」暫時拋開本文列舉的規則或建議,好讓自己有所喘息、保持清醒,但做無妨!
好的,現在就讓我們進入到第二項「原則中的原則」,平衡一下上述的說法。
原則二:必須常常咬牙再撐一下
教養之道無他,唯不斷平衡而已。
當然,我說的不是那種為了維持家庭運作,因而「蠟燭萬頭燒」的「平衡」(當然,這也是一部分啦),而是要同時顧及你和家人、孩子需求的「平衡」。
上述提到的「原則一」,強調「滿足自己需要」的重要性,畢竟如此一來,我們才能保持最佳狀態,進而滿足孩子的需要。只是我們必須誠實面對自己,確定自己何時可以再撐一下,何時又該退一步保護自己。(延伸閱讀:該讓孩子看電視嗎?父母須知的幾大研究)
舉例來說,我現在正要煮晚餐,但四歲跟八歲的孩子卻吵了起來。
「我也想看嘛!」
「但現在是我在看啊--你等一下再看啦!」
「我也可以待在這裡吧?」
「走開啦!」
「我才不要!」
「媽咪--他打我!」
「住手!」
「媽咪!」
我真的不想去處理這件事。我是真的、真的不想處理這件事。
我工作了一整天,已經累壞了,甚至還飢腸轆轆。我只想要他們通通給我安靜,讓我好好解決晚餐、上菜,然後送每個人上床睡覺。
問題來了,而且是需要我誠心面對自己的問題-我現在是真的處理不了這件事嗎?還是我只是很不想要處理?要是我那天狀態不好,或是生命經驗使然,以至於處理不了這件事,接下來我會難以肩起健康、正常運作的母職,或許我就該叫他們其中一人去看電視,甚或是兩個都去也沒關係。這樣才是健康、明智的決定。
但我要是能再撐一下,把刀子放回砧板上,花個七分鐘的時間,協助他們講清楚這件事、解決問題,或一起找個有建設性的活動來做,如此一來,我便是教導了孩子重要的生活技能,並且強化了親子和手足之間的關係。(延伸閱讀:你是低頭族嗎?「低頭父母」容易教出「小搗蛋」)
這件事並不容易。
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要是有選擇餘地的話,這才不會是你想做的事情。但是想要好好教養孩子,必然會是一大挑戰。事實上,不管是運動、音樂,還是做生意,想要表現優秀,都一定會面臨眾多挑戰。
要是面對挑戰,
你可以咬牙再撐一下,
便會催生出最有意義的成就。
如此一來,你就是持續待在「學習區」(再撐一下)中,而不是留在自己的「舒適區」(只處理容易的事情),但也不至於把自己推向「恐慌區」(挑戰遠遠超過當前能力)。
舉例來說,你要是舉重超過了自己的負荷,說不準就會搞到椎間盤脫出,只能躺在床上動彈不得。但若是你舉重總是一滴汗也沒流,那麼肌肉當然也不會有所成長。真正想要提升力量的人,訓練時會勇於迎向挑戰,舉起會讓人粗喘、爆汗的重量,體驗那種「幾乎」超出能力範圍的感覺。
這是不是很難以企及的「平衡」?那還用得著說。但這一切值不值得呢?當然值得。
只要貫徹始終,
你就會收穫到其中益處
親子關係改善、
自我成長、自信提升,
就連親職能力也會增長。
原則三:爸媽不該被內疚困住
要是你把原則一(確保自己需求獲得滿足)和原則二(必須常常咬牙再撐一下)牢牢記在心裡,那麼接下來列舉的實用建議,你就較容易以健康的方式,融入自己的生活裡。
對不同的人來說,所謂「正確」的決定也會有所不同。這也是為什麼去「評斷」他人,通常都只是幫了倒忙而已。
要是你因為
別人的評斷心生內疚,
請記住這是你認真評估過
上述兩項原則後,
所做出的正確決定,
千萬不要為此受到影響。
除此之外,就算是同一個人,不同天也會有迥異的「正確」決定,而隨著你在親職及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時時學習新的事物,也會得出不同的正確決定。
原因很簡單,你跟過去已經不一樣了。
你可能還會想看…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0-2歲的管理建議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2-5歲的管理建議
「不同年齡的小孩,分別可以使用多久時間的電子產品? 」—關於5-9歲的管理建議
作者介紹
艾咪.古特曼(Amy Guttmann)、艾弗林.古特曼(Evelyn Guttmann)姐妹是兒童職能治療師,他們已有40多年的臨床工作經驗。他們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目前在紐約州布魯克林職業,治療患有焦慮症和發展遲緩的兒童,也專注於培訓和教育治療師、兒科醫生、教育工作者和父母。職業生涯中他們評估了5,000多名兒童,並在全國著名的大學擔任客座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