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福田智花
譯|黃詩婷
結果反而更加痛苦。她們的共通點,就是全都是非常認真且努力的人。
「如果孩子要說話,一定要停下手邊所有的事,馬上聽他說。」
「當自己覺得煩躁的時候,就進洗手間關幾秒鐘、忍耐下來。」
有某些書上是這樣寫的,因此她們讀了之後就覺得:
「我無法做到這種程度,一定是我不夠努力!」
結果非常自責無法做到教科書上的理想程度。以我看來,她們可是努力到會責怪自己了呢。
所謂育兒,並不是使用其他人的方法來為自己營造理想,
應該是要對每位媽媽來說最舒適的方法才對。
我究竟想怎麼做?
如果媽媽自己很滿足的話,那麼孩子同時也會感到滿足。因此,最重要的就是思考:「我究竟想怎麼做?」
每個媽媽的教養方式都不同,絕對沒辦法定論「這樣養育的話就會那樣」。像我的母親是如此溫柔和藹,但孩子還是會抱持著煩惱長大;也有人的養育方式非常誇張,孩子卻成長為非常堅強的大人。因此我都對來商談的媽媽們說:
「最好的方法,就是能讓妳自己能夠保持笑容的方法!」
找出正好適合自己的教養方式
雖然說要把自己想做的事擺第一,但只要當了媽媽,就會有許多事覺得即使自己忍耐,也應該為了孩子而做,對吧?(延伸閱讀:媽媽寶寶專欄 | 「從伴侶變成新手爸媽,那些難以言說的心情。」—媽媽篇)
但就算配合這個社會上的常識,認為「母親就應該要這樣」,拚了命地勉強自己去做那些事,但結果還是常常無法達到那個境界吧。
這種時候,請妳確認一下現在的自己「是不是心情很好」。
感情是不會說謊的,
如果妳覺得自己拚了命但仍然非常欣喜的話,
那麼應該能夠維持好心情繼續下去。
但如果拚了命而覺得非常痛苦,那麼就會變得煩躁不已終致爆發,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忍耐到極限了。
要知道這件事是否適合自己?那就要發現自己的情緒。
舉例來說,配合孩子的希望前往公園玩耍。看著孩子開心的樣子,媽媽也會覺得很開心吧?但如果只因為孩子覺得開心,那麼就每次都帶他去公園,又會如何呢?當然有時候會覺得疲憊、又或者有些煩躁。(延伸閱讀:面對成為媽媽的挑戰與困境,我們需要練習重新把自己給愛回來。)
這個時候,如果覺得自己有些煩躁的話,請回顧一下:「咦?我該不會之前其實都是耐著性子吧?」
這樣一來,就會發現:「唉呀,其實我並不想來呢,我忍了很久啊。」(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想為孩子成為完美父母?專家告訴你「足夠好就行了!」)
然後請妳再問自己:「那麼我其實是想怎麼做呢?」
如此能夠發現自己「今天很累,其實想在家裡好好休息。」之後在一樣的情況下,就能夠有「不同的選擇」了。
「先前都忍耐著去了公園,但今天還是試著讓自己的想法優先吧。」
「偶爾把自己擺在前面也不錯啊。」
「因為自己很滿足了,晚餐就做些孩子喜歡的東西給他吃吧!」
妳應該會發現這類「對自己來說還不錯」的事。
摘文選自《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8個練習題,帶你走出育兒焦慮與罪惡感》
你可能也會想看…
「對不起,我不是好媽媽。」—給那些因為親子教養書而感到痛苦的母親(下)
獻給在這段關係裡受挫的媽媽和孩子—當我們「身為孩子」的特質被支持,才有機會真正脫離童年。
給爸爸的照顧指南—爸爸不是媽媽不在時的代打,而是促成健康母嬰關係的要角。
作者介紹
自擔任精神科及小兒科的護理師時代起就已經是諮詢師,至今已十年,聆聽了許多媽媽的困擾。目前以東京、大阪、名古屋為中心,在日本全國舉辦育兒講座及育兒諮詢師培養講座。以「媽媽能夠成為孩子最強的幫手!」為口號,在全國推廣「每家每戶都有一位!媽媽就是孩子的諮詢師」講座。目的是希望將媽媽培育成能夠聆聽孩子及丈夫煩惱的人,成為家人的商量對象,同時也能夠治療自己心中的傷痛。她開設的學習自我諮商講座「7天內解除育兒煩躁!mama學習講座」,通常三個月前就報名額滿,還有人從國外或北海道、沖繩等地搭乘飛機或新幹線遠道而來,非常受歡迎。另一個「不聽話的孩子一瞬間露出笑臉!5天通訊講座」則受到超過4000位母親讚賞。許多感受到變化而開心的媽媽說:「才五天而已,我就不再感到煩躁了!」「我能夠打從心底覺得孩子可愛了呢!」「和孩子相視而笑的時間增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