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凱蒂•麥勞琳(Katie M. McLaughlin)
譯|愛兒學編輯部
「葛倫去那裏了?」
他故意問的輕描淡寫,但我聽出他的弦外之音。
他肯定掛念著葛倫,葛倫是一條老虎安撫巾,
自從我兒子能抓住東西後,就帶著它到處跑。
我先生說要下樓再去找找,我則是心不在焉地說,好像晚上就沒看到葛倫了。聽到我這麼說,我兒子慢慢轉過身來,但並沒有在看我,他的思緒狂奔。他的視線望向遠方,嘴巴則跟著每個閃過的思緒喃喃自語。等他突然想起來時,才終於對上我的眼睛,慌張地把身體挺起來。
他大叫:「我把葛倫忘在奶奶的車上了!」
奶奶住在另一個州,表示我們即將面對兒子有記憶以來,第一個沒有葛倫陪伴的夜晚。當然,葛倫不見過幾次,但我們總是在睡前找到它,即使有時候得花好幾個小時。還有一次我兒子伸手把它舉到車窗外,然後不小心放手,所以葛倫掉在車來人往的路上,被嚇得不輕。
但無論如何,我兒子從來沒有一天不跟葛倫睡覺。
隨著震驚而來的是憤怒,像電流流過我兒子的全身。他對空中揮拳、咬牙切齒、尖叫:「沒有葛倫我就不睡!在他回來以前我都不睡!我不會再上床睡覺了!」他在床上拳打腳踢、憤恨不平,甚至氣得倒在地上哭。這時候,我先生找不到葛倫,無功而返,不知所措地看著我,我們該怎麼解決?
我不知道我當時有沒有眼睛一亮、閃爍著自信和智慧,但我心裡突然閃過一個念頭。在我最需要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了火車比喻。
改變人生的火車比喻
這個比喻不是什麼新知,而是早在我有小孩之前就聽過,也可能是大家多少聽過的老生常談。老實說,我平時情緒激動時也很少應用這個比喻,但看著我可憐的小孩像魚一樣在地上撲騰,這好像是唯一合理的方法。火車的比喻是這樣的:
難受的情緒彷彿是隧道,
我們則是火車,正在穿越隧道。
我們必須不斷前進,穿越黑暗,才能到達安寧、平靜、明亮的隧道口。聽起來很簡單,要去實踐卻不容易。
爸媽的安慰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問題是,父母和照顧者往往會出於好意而阻止小孩經歷情緒的隧道。舉例來說,看到我兒子那麼生氣、傷心,害怕拿不回他的安撫巾,我很有可能直接對他說:
你還有好多其他的玩偶,今天晚上找一個來跟你睡就好。
你會沒事的,我保證。
話都是真的,但這對孩子毫無幫助。
當孩子陷入困難—不論是傷心、生氣、害怕,或是羞愧、孤單、內疚,我們往往試著用邏輯來說服他們。我們解釋為什麼他們這樣是反應過度,或是我們知道會沒事的。
當然,我們這樣做是想幫小孩,但如果仔細想想,我覺得我們真正在做的,其實是讓自己好過一點。因為小孩的痛苦讓我們很難過,使我們渾身不舒服。
想要讓哭泣停止的人是爸媽而不是孩子
回到火車比喻:
如果我們是正在穿越情緒隧道的火車,
我們需要一路前進到另一個隧道口。
我們大人面對情緒掙扎時,往往只想趕快離開隧道—我們不管隧道裡的回音、撞到山壁也無妨,只想著什麼時候能看到盡頭的光。有時候,我們也會蹲在黑暗中、閉起眼睛、假裝自己不在隧道裡面。我沒事,謝謝關心。
有時候我們會找其他事情來做—吃冰淇淋、喝酒、網購、跑馬拉松、追劇、玩手機遊戲,或漫無目的地划Facebook—好讓自己分心,不去想自己處在黑暗的隧道裡。
除了穿越,沒有別的方法走出隧道
然後,我們終於放任自己尖叫、大哭、洩憤、癱軟在地,盡情的哭一場,之後就突然覺得自己好多了,小孩也是這樣。
我們無法要他們繞過情緒,
因為隧道只有一個出口。
除了穿越隧道之外別無他法,
而我們的責任就是引導他們。
這就是為什麼我沒有對兒子說任何話。反之,在他憤怒的漣漪漸漸平息成顫抖哭泣時,我就只是坐在他身邊。在我覺得適合時,就輕拍他的背—但仍然保持沉默,他哭個不停。(延伸閱讀:孩子,你為何無理取鬧?解讀小孩哭鬧的原因)
看著他流淚,我領悟到我正在做的,就如紐菲德和馬特在《緊抓住孩子》(Hold On to Your Kids)所說的「讓小孩與淚水共舞」:
爸媽應該陪伴小孩度過挫折,給他們安全感。
在這時候,爸媽不該開導小孩,而是陪伴他們,等待挫折感轉化成悲傷…
對小孩來說,比起父母的安慰,更重要的是知道我們懂他,而不是否定他。」
了解這些之後,我其實很高興看到兒子開始抽泣,因為我知道這代表他正在穿越情緒的隧道,而不是卡在裡面。
他哭個不停。
然後他終於不哭了。
他一直抽泣,直到他開始環顧四周,看到一本書,是關於保持世界紀錄的狗狗。他拿過來,開始一頁一頁的翻,就好像什麼事都沒發生一樣。我瞥了一下時間,這總共花了8分鐘。(延伸閱讀:不想再跟孩子「纏鬥」了嗎?讓親子關係理論解救你! 掌握關鍵90秒,與孩子停戰和好。)
發展情緒韌性
我覺得時機到了,於是就問兒子他想不想找辦法解決問題。我跟他說,我知道今天晚上睡覺會很煎熬,但我們可以找其他方法來幫助他度過。(如果我在一兩分鐘前這樣說,他一定會爆炸。但因為我等他走出隧道了,所以完全沒問題。)不用我多說什麼,我4歲的兒子就自己選了兩個玩偶來陪他睡覺,然後問我們能不能再多念兩本睡前故事書,讓今天晚上更好過。等到我跟他說晚安時,他轉身去睡覺,然後小聲地說:「我今天晚上會沒事的。」(延伸閱讀:小孩真的會「假哭」操控大人嗎?)
沒錯,寶貝,你會沒事的。
因為他鍛鍊出韌性了。
如果我花一個小時的車程去把葛倫找回來,他就沒辦法鍛鍊出韌性。
如果我不斷告訴他,這沒什麼了不起,只不過是一個晚上沒有那隻老虎,他也沒辦法發展韌性。我傳達給他的訊息會是:他的痛苦是不必要的、他的掙扎也沒那麼重要。
在孩子努力穿越情緒隧道時,
爸媽需要待在他身邊;
陪他經歷情緒風暴和恐慌掙扎,
這些都在幫助他發展韌性。
身為爸媽的責任
下一次你的孩子在感覺到挫折、生氣、或傷心,請記得父母真正的責任是什麼。(延伸閱讀:大人可別忘了,童年當初一點也不容易!)
父母應該做的是:
- 在孩子挫折時給予安慰
- 擦乾孩子的眼淚
- 對孩子的掙扎展現同理心
- 讓小孩自己學習人生功課—而不是用長篇大論開導他
- 幫助孩子度過情緒隧道
爸媽的責任不是讓小孩趕快停止哭泣,
眼淚代表的是教養的成功,而不是失敗。
你可以輕拍孩子的背,默默的坐在他們旁邊。(延伸閱讀:「怎麼幫助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當爸媽這樣做,就是孩子最有效的示範)當他們努力穿越情感的隧道時,待在他們身邊。慢慢等待他們抵達平靜、明亮的情緒出口。
你可能也會想看…
「怎麼面對暴走小孩?」—孩子情緒失控時,需要的不是暫時隔離,而是與人的連結。
「不要再無理取鬧了!」當爸媽的常見親子問題—當小孩不可理喻時,他到底怎麼了?
作者介紹
凱蒂•麥勞琳(Katie M. McLaughlin)是一名自由撰稿人、部落格作家和童書作家。其寫作的領域主要聚焦在女性及家庭重要的議題,麥勞琳擁有女性與性別研究的碩士學位。她從自己的孕產及代養經驗出發,陪伴女性思考及成長。她的部落格Pick Any Two 廣受媽媽歡迎,她強調當女性不再追求完美的海市蜃樓,就能回到自己身上思考,無須為成為自己感到抱歉或內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