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世媛心理師
編 | Cindy
剛過的周末,我和先生因為一點生活瑣事在出門前產生了磨擦,孩子的反應清清楚楚地讓我看到父母衝突對孩子產生的影響。
小小的孩子、小小的衝突,卻為我帶來了很大的提醒。
父母吵架時,孩子的生理變化
香港大學的家族治療大師李維榕博士,曾經做過一系列的研究,她邀請自願接受研究的夫妻在兒女面前談論雙方一個尚未具有共識的話題,然後讓孩子坐在房間的另一端聆聽,身上接著各種能夠捕捉生理反應的測量儀器,捕捉孩子包括心跳、手汗、脈搏、肌肉收縮等項目的變化,希望能夠瞭解,究竟父母哪一些矛盾內容或互動,對孩子影響最大。
研究結果顯示,在父母開始產生爭執時,孩子的手汗、心跳、血壓都不斷增加,但是當父母親突然嘎然而止,兩個人發現再也講不下去了、不想再講了,這些數值卻不是下降回穩,反而一下飆到最高。原因是,這樣的現象會讓他們以為,他們內心最深的恐懼實現了–「爸爸和媽媽是否要放棄彼此了!?」
親眼看見孩子受影響的衝擊
剛過的周末,我和先生因為生活瑣事在出門前產生了磨擦,孩子的反應,即便沒有接上儀器,也清清楚楚地讓我看到父母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當時,因為準備出門,孩子已經坐在推車上等待,卻看見爸爸和媽媽站在他車子的兩側後方,透過話語在他的頭上交鋒。我不會說那是唇槍舌戰,因為我們並沒有真的吵起來。
但是,被指責了的我,覺得既煩躁又不甘心,於是為自己反駁了回去,這使得先生更加不高興,認為自己明明言之有理,我還不當一回事…。兩個人當下想必臉都垮了下來,也都覺得「你又來了」,於是周遭空氣迅速凍結,我們,也都懶得再跟對方多說。
當我撥出一部分注意力,轉到坐在車上的孩子時,我嚇了一大跳!原本開心、輕鬆地抓著嬰兒車前方扶手期待出發的他,臉上快速閃過困惑、擔憂,最後是深深的沮喪。他往後靠向椅背,頭轉一側,用力閉緊眼睛,然後自己伸手把嬰兒車的遮陽罩拉起來—彷彿要隔絕蔓延在我倆中間的烏煙瘴氣,又或是暫時不想看到我們變醜的臉。
這個我從不曾見過的舉動使我擔心起他小小的內心世界。我輕輕拉開遮陽罩,告訴他:「爸爸媽媽只是有點不開心,不是因為你,你不要擔心,沒事的。」他看了我一眼,眼神裡寫著:「沒有說服力!」然後,又自己縮回嬰兒車裡,並伸手把罩子蓋起來。
我看著這一切發生在眼前,內心衝擊很大。
這時我的內在一方面在消化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也不希望先生更加生氣,這時再加上對孩子的擔心,一顆心被情緒拉得四分五裂。此時,我只知道,我想要選擇讓傷害降到最低的方法。
努力穩定情緒,改變作法
先生帶著孩子先在門口穿鞋,我在門內努力試著穩定自己的情緒、深呼吸了好幾次,同時一邊完成先生先前不開心我沒做的事。我不確定,但或許,對我和先生,尤其是孩子來說,那短短的幾分鐘彷彿過了好久好久。
終於我也出門與他們會合,好不容易放慢了的呼吸,卻在注意到孩子的舉動時,又忍不住加快–他這時已經拉開罩子、探頭出來,或許是擔心著我怎麼那麼久都沒出來,想觀察我們現在狀況如何吧。
在進到電梯後,我對先生說:「我收到你剛剛要表達的了,我以後會注意。我們和好吧。」先生在嬰兒車後方伸出手,我握住了,並且站過去輕輕靠著他。孩子背對著我們,但他透過電梯的鏡子,仔細地看著這一切。說時遲哪時快,他嚴肅的臉上綻開了笑靨,並且很誇張地兩手上舉,喊了聲,「耶!」
我和先生有些哭笑不得,但心底也有更多的輕鬆,雖然我們都知道,事後還是要再撥一點時間,在沒有孩子在身旁的時候,細細談談彼此剛剛的感受和對未來做法的共識。
這同時是一種示範
夫妻之間很難沒有摩擦、沒有衝突,重點不是要維持表面的和平,或是在孩子面前隱藏情緒,因為,孩子往往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敏銳、更會對曖昧不明的不真實互動腦補各種恐怖情節。
如何和好、如何進行有建設性的溝通,這才是更值得父母們努力的方向,也更能為孩子們帶來貼近真實關係的良好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