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譯|黃詩維
在當媽媽之前,曾問過一位算是我的心靈導師的年長女性,若她的人生重來一次,她會做些什麼不一樣的事嗎?「我會生更多小孩,」她說「當媽媽是我的精煉之火,要是我有更多孩子,不知道我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個故事讓我想到一位參加我工作坊的年輕媽媽,一個來自她睿智友人的想法,在獨自育兒的旅程中陪伴我好幾年,也幫助其他許多人。育兒絕對是一項艱鉅的任務,我們會生氣、甚至暴怒,我們會感到恐懼、狂喜、驕傲和心碎。由於這些極端的情緒,育兒有點像是個煉金爐,而我們在爐中精煉。多餘的部分被燃燒去除,而靈魂則得到精煉。(延伸閱讀: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成為母親,能幫助我們喜愛自己的陰暗面嗎?)
育兒與個人成長
在成為母親之前,我想像育兒工作會是自我發展歷程的停滯。當父母可能會帶來許多喜悅與滿足,但也可能會讓個人和專業成長變得困難。相反地,我很驚喜地發現母職是一份邀請,邀請我去迎接原本不被我自己知道的部分。它幫助我認清真正重要的事情,協助我找到堅實的立場。我原以為會讓我貧瘠的,卻反倒令我富足。(延伸閱讀:當你越理解自己成長的生命故事,和孩子之間的依附關係就有機會變得更健康!)
根據卡爾·榮格,心理成長的目標是個體化,這是榮格對於完整性的說法。個體化是終其一身的過程,是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後逐漸發展成特定個體的過程。個體化的特點是對堅定自我感的覺察、堅定的存在感,以及面對困境時的生命力。當媽媽並不妨礙我們的個體化歷程,育兒可以是深化我們的故事、認清我們的真實,以及成為真正的自己的機會。
被偷走的嬰兒
童話以一種美麗、永恆的意象來表達難以言傳的真相。一則蘇格蘭的童話故事「被偷走的拜恩與席德」傳達了當父母如何讓我們成長為更完整版本的自己。
一位年輕母親將嬰兒放下來一會兒好去拿水回來給他喝,當她離開時,兩名隸屬席德精靈部族的精靈到來,並將嬰兒偷走了。年輕母親發現嬰兒不見時感到十分絕望,她四處尋找她的寶寶。一名智慧女性幫忙指引她找到席德秘密王國的路,並建議她帶上一份稀有的贈禮以換回她的寶寶。但這位年輕母親相當貧苦,沒能帶上什麼禮物。於是她用綠木做了一把豎琴,用自己的金髮作為琴弦。席徳的國王十分喜歡這把美麗的豎琴及其美麗的音色,於是他開心地把孩子還給了這位母親。母親極其喜悅地把孩子抱在懷中,再也不單獨留下孩子了。
成為真正的自己
雖然貧困,故事中的母親意識到她已然擁有照顧寶寶及她自己所需要的一切。若我們在育兒時,能同時對自己的內在世界保持好奇心,我們會發現事情真的是如此。(延伸閱讀:面對成為媽媽的挑戰與困境,我們需要練習重新把自己給愛回來。)
無論我們去做什麼或達成什麼成就,但育兒會是我們生命中一場偉大的冒險。當父母會讓我們省思關於我們究竟能控制什麼。會迫使我們接受我們靈魂中陰暗、未清掃的角落,並要求我們為對我們真正重要的事情挺身而出。母職會邀請我們沉潛經歷自己的女英雄之旅 – 一場使我們成為真正的自己的旅程。
小編後記:
麗莎·瑪基雅諾的中文新書《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已於2023年5月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被母職擊潰時,我們有機會蛻變成不一樣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