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李景惠 諮商心理師
「媽媽,我覺得老師比較喜歡他。」
「我不想努力了,反正永遠不會輪到我,我也做不好。」
你曾經聽孩子這麼說嗎?
就算我們給孩子再多鼓勵跟自信,孩子進入到不同的群體,甚至跟不同的人相處,心中的較量與競爭好像總是本能地浮現。人在發展的過程,常常會需要透過與同儕的比較來建立對自己的認識和價值感。
有些時候當我們看到:別的人獲得比較多的認同、身邊有比較好的資源,或是有更好的成就表現,總容易心中一陣酸楚,浮現心頭的可能是難以言明的羨慕:我也想被別人當成一回事。
「羨慕、嫉妒」是人一輩子的課題—不分身份年齡,只要嘗過比較的滋味,「嫉妒」上課的鐘聲就已悄悄敲響。這種渾身不對勁、想反擊又帶著羞愧的複雜感受,尤其對懵懂的孩子而言,只想趕快擺脫,因此經常成為不能說的秘密,就連意識到嫉妒本身,都不是件易事(對成人而言亦是啊!)
當然,還是有跡可循的!
嫉妒的核心感受是「我不夠好」,
孩子常會以外顯的攻擊與內隱的自責兩種方式應對。
照顧者若觀察到孩子焦慮、低落,但遲遲難以說明具體原因,或對某些人事物抱有莫名敵意,很可能就與此感受有關。(延伸閱讀:當小孩老是用不聽話來得到負面關注時,父母該怎麼辦?)
雖然令人不適,但嫉妒的出現,恰恰是 長出強健心智的關鍵,若把握時機、好好運用,照顧者便能與孩子化危機為轉機,一步步建立強韌的自我信任。
以下三個步驟,歡迎父母交錯運用(有時能做到一項已相當足夠),協助孩子前,父母也可以先對自己這麼做,體驗看看感受如何:
1.透過分享自己的故事,協助孩子辨認、了解嫉妒情緒
沒有什麼比一個好故事更能吸引人。協助孩子前,照顧者可以先探索,曾經有過的嫉妒經驗,並能明白嫉妒的本質,來自 一個人想變得更好,才感覺自身有所缺乏。透過照顧者分享自身的經驗與體會,不僅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也間接協助孩子接納此情緒。(延伸閱讀:「你看哥哥都沒有像你這樣!」—7個原因告訴你為什麼該停止評價手足互動)
2.為嫉妒娶個中性或可愛的名字
讓孩子為此種感受命名(例如:小鯊魚),下次類似狀況出現,孩子與照顧者能較放鬆分享「今天我的小鯊魚出現了,因為…」。孩子越能不帶恐懼地辨認,越能視嫉妒為一種「想為自己做點什麼」的提醒,不需總是陷入否定自我或他人的焦慮與衝突中。(延伸閱讀:「經驗情緒就像火車過隧道,除了通過別無他法。」—當你這麼做,有助培養孩子的情緒韌性。)
3.陪伴孩子探索「想要的」與「能做的」
當孩子對嫉妒有一定的認識與安全感,便能進一步陪伴孩子討論他想要什麼、能做什麼。以孩子嫉妒受歡迎、成績好的同學為例,可能會說:我好想像…一樣被稱讚/受歡迎。照顧者可以好奇地詢問孩子:「如果有一件事,在你認真完成後,你會感到開心、有成就感,那可能是什麼事?」根據孩子的回答討論、協助其專注於生活中確實可以執行的小任務上。
越成長越明白,
真正的自信是感覺脆弱時,
仍保有我已足夠好並值得的信念。
當照顧者能與孩子一同接住、應對脆弱狀態,不需費力說教,這份信念便能紮實地在孩子內心日益茁壯。
你可能還會想看…
「因為你是哥哥、姊姊啊,所以你應該…」—如何支持大寶當一個快樂的哥哥姊姊?
「會對孩子發脾氣?無法做到事事公平?這樣教小孩是不是有問題?」—法國小兒科醫師:爸媽不用因為有了孩子,就改變自己的個性。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弟弟妹妹要出生了,怎麼幫助孩子準備好當哥哥姊姊?
作者介紹
李景惠,諮商心理師。曾接受完形與人際溝通分析訓練,喜歡閱讀、聆聽故事並相信內在療癒力,透過經驗取向治療引導來談者自我整合。工作中持續著力於關係與童年創傷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