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譯|傅雅群
我的Facebook頁面上充滿著關於育兒的文章與書評。顯然,我們對孩子的教養太過慎重、規劃太多、保護過度。所有這些文章的共同基本態度是:我們做錯了。如果我們做錯了,那麼一定有些做對的方法。彷彿只要微微旋轉頻道的旋鈕,就會讓我們調到適合的頻率,這當中隱涉著承諾這麼一來我的孩子將會快樂、健康、適應良好。
對這個問題深入思考,我們將發現「完美」教養的目標無疑是虛幻的。讓我們回想之前曾有一個傳言,指導我們為了避免孩子不要有食物過敏去做某些事情,結果到頭來,這些作為反而引發了驚人的傳染病,多麼諷刺呀!至少在某些狀況下,這些努力要試著導正一切的作為,反而會促成我們想避免的事情。有時候我們這麼努力地想把事情做對,最終卻適得其反。(延伸閱讀:心理師媽咪系列|想為孩子成為完美父母?專家告訴你「足夠好就行了!」)
完整性(wholeness),而非完美
根據榮格的觀點,我們人生旅程的目標應該是走向完整,而非完美。他有句名言:「走向完整性的正確道路,是由命運的迂迴與錯誤的轉彎所組成的。」換句話說,有時候我們將透過做錯事來獲得正確。
童話故事的智慧也呼應了榮格的觀察。在許多故事中,我們看見正是女巫、巨人或邪惡的巫師反覆地挫敗英雄,最終反而讓英雄往幸福快樂的發展邁進。在匈牙利的故事《保守秘密的男孩》(The Boy Who Could Keep a Secret)的故事結尾,這個從小被母親殘酷惡待的男孩,長大後承認了他對母親的感激。「如果你沒有打我,一切就不會有現在的發展,我也不會成為匈牙利的國王。」如果故事中的母親沒有打他,他就永遠不會踏上他的英雄之旅。(延伸閱讀:當男人變成爸爸。—心理師建議:「跳脫必須完美的框架,才能從經驗摸索出自己的路。」(上))
教養沒有公式
最後,我們不知道什麼是「正確」。對一個孩子有幫助的,對另一個孩子來說可能是完全錯誤的。就像童話故事中,有些事物會產生矛盾相反的效果。我曾在治療中與一些人工作,他們的父母犯下許多錯誤——虐待、成癮、貧窮等。然而,儘管如此——還是正因為如此?——孩子還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存活下來了,甚至有著出色的成就。而另一些在父母的關愛與各種優勢下長大的人,卻活得很辛苦。
要成為好父母,沒有任何公式可以採用。我們所能做的不過是盡可能在教養過程中保有意識,同時,知道我們的「錯誤」最終可能會造就令人意想不到的結果。
小編後記:
麗莎·瑪基雅諾的中文新書《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已於2023年5月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