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好孕40週
  • 初生12個月
  • 專業選文
  • 會員中心
    • 會員登入
    • 會員註冊
  • 加入Line好友
  • 登入
  • 註冊會員
  • 會員中心
愛兒學
  • 嬰兒
    • 哭泣
    • 嬰兒照顧
    • 母乳與餵食
    • 睡眠
  • 幼兒
    • 親子關係
    • 幼兒發展
    • 手足感情
    • 帶養難題
  • 親職看版
    • 你的童年
    • 寫給爸爸
    • 正向教養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每周孕事
    • 生產故事
  • 好孕
  • 初生
  • 專業選文
  • 影音課程
    • 嬰幼兒課程
    • 生產準備
  • .
  • .
  • .
  • 正向教養
  • 親職看版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當我們感到耗竭時,該如何教養孩子?

  • 2023 年 5 月 11 日
  • 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Photo by Anna Hecker on Unsplash
Total
0
Shares
0
0
0
0
0
Like
Line
Tweet
Pin it
Share
Share
Like

文|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譯|傅雅群

凱薩琳淚眼汪汪地告訴我她在照顧雙胞胎兒子(現在兩歲)時感到多麼氣力耗盡、疲憊不堪。凱薩琳自己的母親在情感上沒有回應的能力,她不斷地外遇,把凱薩琳與她的兄弟姐妹交託給一個又一個不同的褓姆。

如今,凱薩琳努力確保自己不會重蹈母親的覆徹,她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高標準要求自己,試著滿足兒子的每一項需求。

當她談到這些感受時,腦海中浮現的是一個篩子的意象。

用篩子盛水

在童話故事中,女主角經常被賦予要用篩子盛水的任務。當我們在相當耗竭時仍想試著為別人付出些什麼,那種感覺就像是拿篩子盛水一般。

《孤兒兄妹與女巫》(The Orphan Boy and Girl and the Witches)是一則由卓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蒐集的美國民間故事,故事中運用了篩子盛水的意象,描繪出當我們自己被母親照料的經驗相當匱乏時,我們會感到多麼枯竭乾涸。

從標題中,我們可以得知,故事中有兩個沒有受到父母足夠照料的孩子——他們是孤兒。雖然在現實中凱薩琳並不是孤兒,但在童年這段很重要的歲月裡,情緒上是被母親遺棄的。

在這則故事中,孤兒男孩與孤兒女孩是由奶奶照顧著,但故事開始時,奶奶並不在,因此男孩和女孩只能聽從女巫的擺佈。

有一度,女巫想要吃掉他們,但他們懇求女巫放過他們,直到奶奶在傍晚時回到家來。女巫不想等待,所以告訴他們,如果他們能夠去泉水那兒汲水回來,就不吃掉他們。孩子們高興地答應了,可是女巫給他們的是一個篩子,要讓他們要用篩子裝滿水,並且告訴他們,如果他們不立刻帶水回來,就要把他們給吃了。男孩和女孩來到泉水邊取水,他們盛了又盛,想把水裝滿,可是水總是流失得比他們盛裝得還快。最後,他們看到女巫走過來了,露出尖尖長長的牙齒。

故事的後半段,奶奶回家了,但卻睡著了,最後是狗救了這兩個孩子。

允許我們照顧自己

憂鬱與耗竭感讓凱薩琳在養育孩子時無法與快樂感有所連結。相反地,她為孩子做的事情是源自責任心,她發現自己每天都拖著疲倦的身軀,從一個任務忙到下一個任務,跌跌撞撞,沒有任何樂趣。她彷彿需要得到許可才能照顧自己,好確保自己的某些需求是得到滿足的。(延伸閱讀:面對成為媽媽的挑戰與困境,我們需要練習重新把自己給愛回來。)

隨著時間過去,凱薩琳學會辨識自己的需求是否被擱置太久了。雖然這對她來說很困難,但她接受了自己在養育孩子上並不總是完美無缺的。她可以相信,即便她並不是每一次都對孩子們的需求做出完美反應,孩子也會過得很好。她也開始相信自己,傾聽來自身體與夢境的訊息。

我們每一個人在照顧孩子時都可能會感到枯竭,但如果我們在小時候沒有得到充分的照顧,我們可能會特別容易感到枯竭。這可能導致我們感到死氣沉沉,與我們生活中的快樂與目的感脫節。在這種狀況下,我們可能會難以聽從自己的本能,而我們在照顧自己與孩子時都很需要本能。(延伸閱讀:你也被「照顧者耗竭」壟罩了嗎?—再忙,都要記得保留自己的專屬時間。(上))

在另外一些以篩子為主題的童話故事中,女主角後來學會了用灰燼或泥巴填塞住小洞,這麼一來便能盛裝水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的枯竭時,我們可以照顧自己,修補自己身上的洞,讓我們擁有內在資源,可以快樂地做父母。

 

出自 Hurston, Z. N., & Kaplan, C. (2003). Every tongue got to confess: negro folk-tales from the Gulf States. New York, NY: Perennial.

原文連結

小編後記:

麗莎·瑪基雅諾的中文新書《當媽後,你是公主也是壞皇后》已於2023年5月由心靈工坊出版。

你可能還會想看…

媽媽寶寶專欄|父母好好照顧自己,才有可能好好照顧孩子

需要被療癒的童年創傷症候群—帶孩子前,先好好照顧你內心的孩子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當父母如何讓我們自我成長?

Total
0
Shares
Like 0
Line 0
Tweet 0
Pin it 0
Share 0
Share 0
Like 0
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是名合格有執照的臨床社會工作者(LCSW,Licensed Clinical Social Worker),也是名榮格分析師、作家和Podcaster。她的作品發表在許多刊物中,她也是廣受歡迎的深度心理學podcast節目《This Jungian Life》的聯合主持人與創作者。她同時也任職於費城卡爾榮格學院(C.G. Jung Institute of Philadelphia),並廣泛地進行講課與教學。

相關主題
  • 母職
  • 當媽媽
  •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
  • 麗莎·瑪基雅諾
Previous Article
  • 嬰兒
  • 懷孕生產
  • 溫柔生產
  • 生產故事

生產,本該無傷—產後的肌膚接觸,無敵!(下)

  • 2023 年 5 月 10 日
  • 愛兒學編輯部
繼續閱讀
Next Article
  • 正向教養
  • 親職看版

童話故事裡的教養智慧|關於憤怒這堂課:我們該如何向孩子示範與憤怒的距離?

  • 2023 年 5 月 16 日
  • 麗莎·瑪基雅諾 Lisa Marchiano
繼續閱讀
延伸閱讀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3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9 日
繼續閱讀
  • 你的童年
  • 帶養難題
  • 正向教養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7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是孩子控制力差?還是選擇性配合?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5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怎麼讓孩子學得深?」—探索和觀察,是孩子最好的學習起點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3 日
繼續閱讀
  • 你的童年
  • 專業選文
  • 親職看版

Podcast|當「鑰匙」不再只屬於他人:學會擁有自己的女性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20 日
繼續閱讀
  • General
  • 幼兒
  • 正向教養

「為什麼孩子就是不把食物吞下去?」—父母全心全意的關愛,在孩子眼中竟成了控制(下)

  • 愛兒學編輯部
  • 2025 年 10 月 19 日
熱門主題
  • General
  • 你的童年
  • 哭泣
  • 單親家庭
  • 嬰兒
  • 嬰兒按摩
  • 嬰兒照顧
  • 嬰幼兒課程
  • 寫給爸爸
  • 專業選文
  • 帶養難題
  • 幼兒
  • 幼兒發展
  • 影音課程
  • 心理師媽咪系列
  • 懷孕生產
  • 手足感情
  • 正向教養
  • 母乳與餵食
  • 每周孕事
  • 準備懷孕
  • 溫柔生產
  • 熱門專題
  • 生產故事
  • 生產準備
  • 睡眠
  • 親子關係
  • 親職看版
最新文章
  • 「拍睡戒不掉怎麼辦?」—好眠師給哄睡爸媽的四個小建議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下)
  • 從「你要改」到「我們一起」:夫妻如何用探索問句打開對話(上)
  • 「難道我不是為了孩子好嗎?」—從一位母親帶養女兒的反思,看見孩子自由成長的力量
  • Podcast|為什麼我總要控制一切?談女性的「控制慾」與無法接受幫助的孤單
人氣文章
  • 「我的小孩脾氣不太好…」別擔心!讓專家告訴你10招調節情緒小秘訣,輕鬆面對親子教養問題。
    生氣的情緒是有功能的,在我們恐懼、傷害、失望、痛苦或悲傷令我…
  • 哺乳應該間隔多久呢?研究指出「順應餵養」有助媽媽充足泌乳(上)
    「順應餵養」(responsive feeding)是順應育…
  • 想跟孩子感情更好嗎?10種好習慣讓你增進親子關係
    你知道要維持關係健康,每一個負向互動都需要額外五個正向互動來…
  • 孩子情緒失控怎麼辦?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7個功課
    「如果我們老是容許小孩生氣,他們會有辦法學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嬰幼兒心智健康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嬰幼兒心智健康跨專業人員訓練(初階) 愛兒學|英國精神分析學…
愛兒學
  • 關於我們
  • 合作專家
  • 愛兒學推薦心理師
  • 會員中心
  • 客服信箱
  • 隱私權聲明
  • Facebook
  • Instagram

Love-Parenting Inc ©

Site BY IMAGINARY ZEBRA

加入好友

填入關鍵字後請按Enter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