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托娃‧克奈博士
譯|彤勳
編|Cindy
隨便問一個父母,他們對孩子的期望是什麼?絕大多數的人會說:「我希望我的孩子快樂。」
是的,父母可能還會希望他們的孩子平安、抗壓性高,曉得世界可能與他們為敵,不論他們想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都需要發展某種特定的情緒智商,並成為一個適應良好的人。父母通常還會希望孩子「善良」、「體貼」、「有禮貌」,最好「很成功」而且「很聰明」。這些都是我們多數人認同的價值,誰不希望小孩長大成為一個善良、體貼、成功又快樂的人呢?
但是我們真的可以為我們的孩子創造快樂嗎?我們可以強迫他們真的善良嗎?不可能。我們真的無法逼我們的孩子做任何事。我們可以親他們、愛他們、抱他們、寵他們,可以幫他們報名各式各樣的活動、找玩伴、規劃假期、安排上音樂課、中文課、體操課、足球課、芭蕾舞課,竭盡所能把他們送進名校。
但停下來想一想,
到頭來「快樂」真的是我們追求的嗎?
父母的期待有時是一種阻礙
這種所謂「尋求快樂」的驅動力,在虎爸虎媽身上往往很早就出現了,一開始我們容許我們的小寶貝哭、哀、吐,在半夜把我們吵醒,直到他們約莫一歲十個月左右,接著,倏地一下!他們一滿兩歲,突然彷彿一夜之間全變了樣,我們對他們有了一整套新規定:我們希望他們表現優良、聽話、守規矩、「乖一點」。
當我們不再將孩子視為嬰兒,而我們的期待也突然隨之轉變時,所有的麻煩都來了,開關一啟動,我們那可愛的小寶貝就轉變成無理取鬧、老是叛逆的小小孩,我們擔心假如現在不壓制他們的「壞」行為,他們會一輩子都帶著這些行為。
你聽了可能會嚇一跳,但父母經常無意間、不自覺地成為了我們孩子成長路途中的絆腳石,使他們無法長成我們想像中的心智健全、有同理心、具抗壓性的快樂大孩子乃至於成年人。
父母往往以為他們是為了孩子好,而事實上,他們所做的一切其實阻礙了孩子生而為人的核心發展需求,正當我們扼殺那些需求,或甚至只是視而不見那些需求,又或者我們有意無意想方設法形塑我們的孩子,並依照一些先入為主的期望塑造他們的行為、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認為他們應當成為什麼樣的人,我們便壓抑並扼殺了他們;我們剝奪了他們健全成長的重要根基,而這是每個孩子所需要的。
或甚至只是視而不見那些需求,
我們便壓抑並扼殺了他們…
父母「為孩子好」而做的行為,真的好嗎?
由於我們的介入,我們可能一不小心就破壞了孩子的發展,剝奪他們自我瞭解的能力、以他們認為合理並感到好奇的方式探索世界的能力,我們阻斷了他們的學習動機,我們奪去他們建立關係的自信,更至關緊要的是,我們干擾了他們發展情緒智商的能力,而這也是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上若要成功所需要的能力。
我不是指現今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成功,像是成為學霸、頂尖運動員、成就斐然的藝術家或下一個偉大的創新企業家,雖然這些也都有可能發生。我所謂的成功是指,一個人能夠以充滿自信、熱情、好奇的態度探索週遭世界,不怕犯錯,在交友上有充分的安全感,感覺失望時能自我調整、重新振作。一個能夠面對跟處理生命各種跌宕起伏的人,也就有學習、表達自我及關心他人的動力。
聽起來太過理想化嗎?一點也不。
學步期的幼兒有許多行為和語言從大人的角度來看,似乎很不理性、不社會化或甚至荒謬。的確,小孩許多看似不理性的決定常常讓身為父母的我們很緊張,或感到窘迫。
我們的反應往往會是什麼呢?
我們往往很容易矯枉過正,或妄下斷語,或直接出手制止。身為大人,我們認為小小孩的怪異行徑有必要被制止,因為他們看似很失控(從大人的觀點看可能是如此)。這時我們很容易就落入老一輩的傳統觀念──所謂「兩歲貓狗嫌」,或甚至三歲、四歲。
我們常常覺得這個年紀的孩子就是不乖、無禮,或不聽話、失控、無緣無故鬧脾氣,但是當我們能夠以不一樣的眼光來看待這些所謂不乖的行為時,甚至連我們都能明白箇中道理。接著我們就有能力可以引導孩子度過這個階段,一步一步以更社會化的方式表達。
所以,父母該怎麼做呢?
以下六個關鍵做法,教父母如何與學步期幼兒互動:
- 營造安全感以及相對有次序的氛圍
- 多聽孩子說,少唸他們或左右他們
- 給孩子自己遊戲和探索的自由
- 容許空間和機會讓孩子去掙扎及犯錯
- 努力瞭解每一個孩子的獨特性,及他在不同年紀的需要
- 為孩子設立界線、限制和提供他們指引
這些簡單的行動會提供這個時期的孩子一個穩固的成長根基,此時他們正剛開始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測試及瞭解自己,並試著回應及管理他們自己各式各樣的感受。
當我們能夠用這種方式與孩子互動的話,猜猜會發生什麼事?
我們會頓時感覺先從與他們的拔河戰中解脫;頭腦清楚且情緒平穩地回應我們的孩子在任何特定時刻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先回應大人在那個時刻的需求);並且我們將會有十足的彈性讓孩子作選擇,同時提供他們支持和設立界線。
你可能還會想看…
如何教育出慷慨、大方的孩子?慷慨不僅僅只是送禮而已
感覺自己快爆炸了嗎?5個步驟,幫妳變身「溫和媽媽」
孩子為什麼總是無理取鬧?
「期待落差」,你是否也高估了你家小小孩的能力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