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里斯多福.威拉德 (Christopher Willard)
譯|彭春瑜
編|馮彥翔
佳節將至之時,大家都會瘋狂地列清單並大肆採購一番。當然,我們都喜歡送禮物給孩子,也喜歡他們回送給我們的東西。但是,我們該如何在家中培養出真正的慷慨精神,能夠發自內心愉悅地給予而不僅是接受呢?
值得高興的是,慷慨是會傳染的,即便對幼小的孩子也是。試想,當一位小孩與你分享自己最喜愛的動物填充玩具時,他臉上所洋溢的喜悅之情;接著再想想看,當同一位小孩吵著要你買一個他在結帳隊伍附近看到的動物填充玩具時,周遭人臉上所顯露的愁苦之情。比較一下這兩者的差別。即便大家都明白給予使人富足、要求使人(包括周遭他人)愁苦的道理,但要身體力行卻很困難,更不用說要這樣教自己的孩子了。
我們在給予的同時,也會慢慢養成慷慨的習慣,而這甚至會如湖中漣漪般感染給周遭的人。無論你是如何形容這種效應的(果報、神經科學或社會心理學),這純粹就是你在自身、家人及世上所體驗到的因果關係。我猶記得當年稚氣未脫的我在駕駛教育課堂上聽見「禮貌具有感染力」這句話時,還大大翻了個白眼,但後來我卻發現,「社會感染」(含慷慨在內)所言不假。
慷慨的相關研究
我們所行的每個慷慨之舉都會讓腦部重獲快樂的情緒和恢復的能力,而每次體驗都像是一個禮物。研究顯示,慷慨的舉動是會傳染的。詹姆士.福勒 (James Fowler) 和尼古拉斯.克里斯塔基斯 (Nicholas Christakis) 在許多研究中指出,單單觀察慷慨之舉就能對他人帶來一種高達三度分隔的「下游互惠」效應。
這不僅表示帶鬆餅去公司給同事吃能提升對方回以感激微笑的機率,還表示那些同事在下班回家的路上,會比較願意讓別人超車,且更有可能多帶些小點心回家給孩子吃,孩子則會因此高興得去抱狗,諸如此類。另外,克里斯塔基斯和福勒還發現,單單只是看到這類慷慨之舉就會讓腦部釋放令人感覺良好的化學物質,並啟發他人仿效這種行為。研究也顯示,當人在施與受的情形下,血清素(控制情緒和焦慮的荷爾蒙)、催產素(俗稱「愛情荷爾蒙」)以及多巴胺(一種會讓感覺良好的神經傳遞質)都會激升。
慷慨之舉進而會對我們及家人的福祉帶來長期的好處。神經科學有句流傳已久的諺語:「神經元一齊開火,一齊串連。(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我們所行的每一個慷慨之舉都會讓腦部重獲快樂的情緒和恢復的能力,而每次體驗都像是一個禮物。經過證實,一日行五種慷慨之舉可以讓心情維持在絕佳狀態長達一週的時間,一個月捐贈給慈善機構一次會獲得的開心程度等同於調薪 200 %,而行善程度高的國家也會有較高的快樂程度。接受別人的好意能帶來更多信任感這件事或許像是常識,但研究也顯示,給予者腦中與信任和連結相關的區域會亮起、促進樂觀的心態、減少意志消沉的情形,以及創造健康良好的關係。
如何慷慨?
有很長一段時間,我一直以為慷慨就是買奢侈的禮物、開支票給慈善機構,或是在收容所舀湯。但是,當我深入探討慷慨後,卻發現這種較墨守成規的「給予」行為並不是我所能給予最好的東西,在我一生中所給過的物質和其他禮物都不是能帶來極大影響的東西。
下列為三種打破傳統的給予方式,你與家人可以在佳節期間─甚至是三百六十五天中的任何一天─實踐看看:
-
體驗之禮:
雖然物質的東西很好,但當你在列佳節的禮物清單時,不妨試試用體驗(如表演或博物館的票券、藝術課,甚至是假期)代替物品。研究發現,比起物品,體驗更能帶給我們快樂,也對人際關係有益。
-
力量與支持之禮:
慷慨也可以是,給予有需要的人生理或心理上的支持,所以不妨試著用年輕有力的雙手幫年邁的鄰居提雜貨或除草,或是在緊要關頭時向朋友伸出援手吧。
我們也能給予精神上的支持,像是透過無償諮詢向有需要的人提供自己得來不易的專業與人生經驗、指導年輕的同事、幫助新手父母解決困難、訓練團隊、在課堂中教授學員自己職業的事情,或是協助孩子的朋友或朋友的孩子面對其年紀的煩惱。
在這個真心關切被視作稀世珍貴之物的世界裡,我們也可以給予他人自己全部的關注。當然這可以針對所愛之人,但也能是對結帳隊伍或飛機座位旁的陌生人打招呼和展露真誠的微笑,真心誠意地問候對方並祝他們有個美好的一天。
-
智慧之禮:
慷慨的最高形式大概就是智慧了吧,因為智慧能帶來自由。舉例來說,無論孩子年紀多大,我們都可以把精力花在為他們做任何事(如煮飯、打掃或提供經濟援助),或者,我們可以教他們獨立所需的技能,從幼年時期學會自己穿衣服,到漸長後學會如何認同師長及照護者的話,甚至是在成年後學會管理財務和換輪胎。
說穿了,慷慨就是要付諸行動,而不是抽象的陳腔濫調或有趣研究的說明。心理學家在經過幾十年的研究後才逐漸瞭解,光說不練並不會推動新的實踐,而是要透過實踐來建立新的思維,這就是在家中培養慷慨精神以及讓世界轉變成理想樣貌的方式。若我們教育下一代行慷慨之舉並以身作則,自己也會受益匪淺,因為後代會生活在一個更快樂、更善良、更能快速恢復精力的世界中。
你可能還會想看…
孩子說謊時不要怕!這其實是一個正向訊息
想要能夠關懷他人、不會霸凌的孩子?這麼做就對了。
如何教孩子為自己贏得尊重?
當孩子學壞了,爸媽該怎麼辦?